关益全:艺苑拾影三十年 姓名:关益全,年龄:59岁,职务:作曲家,内蒙古包头市漫瀚剧团团长。 喜爱摄影的机缘: 1964年11月,在观摩大型歌舞《东方红》时,我便萌生了用相机纪录文艺舞台瑰丽景观和精彩瞬间的意念。1967年,我终于有了一台旧式禄莱福莱相机。从此,它伴随我徜徉在艺海之中。三十多年来,摄影已成为我充实生活、陶冶性情、从事音乐艺术创作和戏剧事业耕耘的亲密伴侣。 何时发表处女作:1979年,发表于《包头日报》。 自己最满意的一幅作品:《信任》。是为著名钢琴家傅聪先生拍摄的。 难忘的一次摄影创作: 1974年,我们在冰天雪地的北疆阿塔山里露天场地为部队演出。女演员们身着单薄的彩衣,在朔风中表演《洗衣歌》。部队官兵感动不已,热烈鼓掌,场面十分感人。当时我正在指挥乐队伴奏。乘中板多次反复中,我一边示意演奏员跟着舞蹈的动律演奏,一边用左手拿起早已备好的相机,将雪山下这场特殊的演出纪录下来。后来这幅被命名为《雪山舞韵》的照片被收入一本重要画册内。 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老师: 杜守恒先生——六十年代我们曾在一起工作。他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摄影记者。他的一些战地摄影已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献。他引导我认识了摄影的纪实功能和纪录历史、表现生活的巨大潜力。于是,我把镜头瞄准文艺舞台,在数十年里始终以“拾影”的方式进行纪实性的采集拍摄。 最喜爱的摄影家:吴印咸大师。 摄影方面的经济投入: 我用全家的工资和积蓄先后购买了禄莱福莱、理光、美能达等相机和器材。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内,它们伴随我在不图名利回报,而专注吸收艺术营养的同时,拍摄纪录了我国文艺舞台的一个个珍贵瞬间。特别是近20年来,几乎我国文艺舞台的所有重大演出和纪念交流活动,我都有“拾影”。尽管我的器材不够精良,但长期练就的在演出现场“大光圈、慢速度、手臂、椅背当支柱”的拍摄方法,使我如鱼得水,乐此不疲。 创作成果: 我在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支持帮助下,从几十年在艺苑“拾”到的数千幅照片中遴选出430幅照片,于2000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二十年文艺舞台回顾——关益全艺苑拾影纪实作品展》。展览的第一部分“绚丽多彩的缤纷舞台”,展示了八十、九十年代中国文艺舞台上各个艺术门类的重要演出剧目92幅;第二部分“蜚声中外的名家荟萃”,展示了活跃在我国文艺领域卓有成就的196位名家神采风貌;第三部分“流派纷呈的群星撷锦”,展示了我国梨园戏曲中不同剧种多种流派的89位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精彩演出活动;第四部分“文化使者的友谊华章”,展示了国外艺术大师和艺术团体到中国访问演出的53幅照片。国家有关部门向我颁发了证书,认为这个展览,“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舞台的繁荣景象,真实地记录了国内外众多艺术家的风采,使艺苑盛事的伟大瞬间铸为永恒。” 二十年的文艺舞台回顾,国内外艺坛的繁星展示已成过去。但我不会放下手中相机,在新世纪的进程中,它们仍与我同行,为我“艺苑拾影”和“世界风情展”的新目标发挥巨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