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区“十五”期间文化事业发展计划 一、“九五”时期文化事业成绩喜人 “九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加大了文化事业的改革力度,群众文化、艺术创作、文物保护、旅游开发、文化市场管理方面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一)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1、1998年7月,区政府投资480万元,建成3200平方米的虎坊路文化广场,累计144万人参加了广场活动。同时建成开放的3000平方米红莲文化广场有效地促进了西部街区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2、连续举办的大观园红楼庙会和北京宣武文化艺术节,为活跃北京市民冬季、夏季的文化娱乐生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宣武特色的文、商、旅结合的群文之路。 3、宣武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实现了图书借阅的网络化管理,每年接待一万多人次,政府还投入25万元添置了电脑,并开辟了电子阅览室。 4、1997年起,政府投资60余万元,在全区60%的居(家)委会建立了216个文化体育活动室,使30多万居民受益,推动了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发展。 5、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完成了新文化馆选址、立项和设计工作,为新文化馆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6、爱国主义影片放映下基层,每年放映40-50场次,累计无偿放映电影200余场,观众达40余万人次。 (二)文艺演出更上一层楼 推出新戏,培育新人,走出新路是“九五”期间我区文艺市场的一大特色。 北京杂技团自创节目《玩空竹的小妞妞》获国际杂志比赛金奖、巴黎政府奖;《晨练》获第四届全国杂技比赛金奖;《星空飞碟》、《千年中播,中国功》也在国际比赛中频频获奖。为了拓宽杂技团的演出市场,1997年政府投资160万元,修复改建了万胜剧场,使之成为北京唯一一家室内杂技表演场。 北京风雷京剧团是我市建团最早的京剧表演艺术团。该团自编自演的历史剧《冯婉贞》一炮打响,受到了戏剧界专家和群众的好评,并参加了北京市调演。 自创歌曲《宣武门,心中的门》和《宣武组歌》,以及1996年摄制的八集电视系列片《城南史迹》,全方位展示了宣武的历史风貌。文学创作硕果累累,长篇小说《风流大前门》、长篇报告文学《走进西部》、长篇纪实文学《好男人跳槽也明智》、《中国名村-华西村》、《旧京八大胡同》、《老天桥民间艺术录》、中篇纪实文学《天桥八大怪》等作品,分别获得国家、市级文学创作奖。 (三)文物、文化市场管理成效显著 顺利开展了第三次文物普查;文化资源研究工作不断深入,《宣武区文化资源及其产业开发的研究报告》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加大了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区文化局获市“扫黄打非”先进称号,成绩斐然,共计收缴盗版光盘52283张;收缴软件、音(录)像带3385盘(盒);收缴非法出版物13553册(本);电子出版物2716件;罚没款154710元。文化娱乐场所逐步步入规模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发展轨道,自96年起,每年上缴税金均以30%的比例递增。以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为龙头的艺术品拍卖行业方兴未艾,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十五”期间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为指导,以“建首善、创一流”为目标,以先进文化为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宣武文化资源优势,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全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总体目标 “十五”期间,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相一致,充满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以国有文化产业为主体,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经营机制;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开发,文化产业园区初具雏形;文化艺术事业比较繁荣,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繁荣、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网络健全,群众文化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三、“十五”期间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措施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完善文化管理程序和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充满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加大文化事业改革力度,明确划分文化事业与文化企业界线,理顺产权关系,加快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壮大国有文化产业主体。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国有企业及个人投资文化产业,兴办文化企业,加快社会办文化产业的进程,形成一批能够切实按照现代企业方式运作的新型文化企业群体。 (二)做大做强京都文化投资管理公司 北京京都文化投资管理公司作为宣武区国有文化龙头企业,要加强内部企业的改革、改组、理顺关系,明晰产权关系,加快调整和资产重组步伐,形成规模经营优势,加强资本运作,力争做好琉璃厂概念股并早日上市,吸引资本市场资金,加快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 (三)加快琉璃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按照重新整合、开发、合理利用琉璃厂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将琉璃厂建成北京最大的、品位最高的古玩和艺术品市场,最全、最密集的中国传统手工商品和技艺的销售、演示和生产地的总体目标,本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用一年左右的时间进行整体规划和招商引资,再用二年左右时间完成中心区文化商业、手工艺区的招商引资和修建工作,到2005年,力争使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初具雏形。 (四)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拓宽文化市场领域 加强对文化市场的调查研究,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素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加强对文化、文物市场的引导和监督力度,规范市场经营环境,不断净化市场,将我区文化市场逐步建成全市有特色的、健康有序的、繁荣发展的文化市场。强化文物保护工作,切实保护和利用好文物。重点扶植面向社会的、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场所。 加大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嫁接、融合、结合力度,使文化产业努力向互联网产业、科技产业、旅游产业、体育产业、教育产业和装饰装潢市场、社区文化消费市场拓展发展空间。 积极引导电子出版物、网络传媒等新兴文化产业健康发展,逐步形成以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广告业、演出业、娱乐业、艺术品经营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结构。 (五)繁荣文化艺术事业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实施精品工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加强各种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作协”等群众社团和文艺骨干的作用,在文学文艺创作上力求推出一批有影响、有水平、健康向上的好作品;加强对区属文艺团体和演出场所的行业管理和艺术指导,充分利用我区文艺团体和演出场所众多的优势,合理配置文化资源,以大众艺术和高雅艺术的商业演出为载体,开拓北京南城商业演出市场,扩大与各省市区及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宣南文化”的发展。 (六)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 进一步加强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和管理,逐步完善、升级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场所、群众文化广场及社区文化设施建设,集中建设好宣武文化馆等标志性群众文化场所。 加强“三级”群众文化网络建设,重点是对居(家)委会文化体育室(站)加强规范化、社会化引导,丰富活动内容,提高活动质量。并在各协会基础上,成立全区各系统的文化文艺骨干队伍和有特色的文艺业余表演团体。 继续办好宣武艺术节、厂甸庙会、大观园庙会、“五月鲜花”群众歌咏比赛和“夏日文化广场”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注重老年和少年儿童文化工作,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重视妇女、残疾人文化生活,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专题活动,致力于提高市民文化素质,丰富和活跃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