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健康繁荣   “九五”期间,我市文化领域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坚持改革开放、务实创新,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有关文化经济政策,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初步形成了网络健全,形式多样,机制灵活,内容丰富,管理有序的文化工作新局面,有力地促进了我市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群众文化进一步发展。   2000年全市文化系统有文化(群艺)馆10个,文化站170个,艺术表演团体6个,艺术表演场所10个。有社会办各类文化经营场所40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初步形成了包括演出、电影、娱乐、音像、图书、艺术培训等10大门类30多个项目的文化市场体系。全市已有24个镇被省政府批准授予“浙江东海文化明珠” 称号,有20个镇荣获“台州百家文化星镇”称号。“九五” 前四年我市文化系统共举办各类展览3407个,组织各种文艺活动10146次,开办各种训练班3502次。文化网络的不断扩展,重点文化建设的良好发展,较好地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文艺活动蓬勃开展。   我市文化部门坚持组织文化下乡活动、正常性节庆活动和一些大型文艺活动,不断推出精品,创造品位,丰富提高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九五”期间,全市举办音舞、戏剧和各种文艺宣传演出近万场次,并成功举办了两届戏曲艺术周,1997金桔台州招商洽谈会文艺晚会,“庆七一迎回归”大型文艺晚会,欢庆十五大大型广场文艺晚会,《台州之夏》纳凉文艺晚会系列活动,《台州之秋》文艺巡演,《台州之冬》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等大型文艺活动。1999年举办的国际传统武术暨绝技大赛开幕式《飞越世纪》和闭幕式《情系台州》大型文艺演出,创造了台州舞台艺术的多个“文化之最”,展现了较高的艺术品位。首届台州艺术节的成功举办,成为台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涉及艺术门类最齐全的艺术盛会。2000年我市圆满举办了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蹈比赛,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台州风采,提高了城市品味、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文艺创作成果丰硕。   “九五”以来我市文艺工作者不断增强精品意识,提升创作档次,创作出了一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大型广场舞蹈《台州湾渔鼓》先后获全国民间舞蹈比赛优胜奖和全国第六届“群星奖”铜奖;越剧小戏《换星牌》获第七届“群星奖”银奖;扬琴演奏《海乡情》获第九届“群星奖”创作和表演银奖;舞蹈《大海告诉我》、《海风吹来时》或获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蹈比赛金奖,《开渔时节》获银奖;小品《当铺》获中国曹禺文学戏剧评比三等奖;水彩画《白光》入选全国第九届美展并首次获铜奖;《台州市美术、书法作品集》大型画册也结集出版。   四、文化市场管理力度加强。   针对文化市场的特殊性,文化部门切实加强了对多元化市场的管理。首先是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建章立制,先后颁布了《台州市文化市场管理办法》、《台州市关于加强音像制品放映、出租、销售管理的通告》、《台州市关于加强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管理的通告》。其次是总结推行了“三管一导”的管理办法。第三是坚持经常性与集中行动相结合,加强管理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九五”期间,全市共出动稽查3.9多万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单位近 4万家(次),收缴非法音像制品12.6万盒(张),非法书报刊3.5多万册。经过几年努力,我市文化市场正朝健康规范的方面发展。   “九五”期间,全市文化事业在规范中求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促进了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但文化建设、文化发展仍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论是高品位的文化艺术享受还是大众化的文化消费都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基层文化的一些薄弱环节未得到有效改观,中心城市缺乏应有的文化辐射和文化影响力。文化产业化程度较低,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运行机制、法制建设等还不够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