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发展简介 1. 基本概况 我县在1996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撤销了原文化局,组建了文教体育局(含新闻出版职能),内设文化股,设分管局长1人,干事2人,文化股承担原文化局工作职能,开展全县群众文化工作,管理文化娱乐市场。下属单位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秦剧团、电影院、老君山公园管理站、社会文化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20个乡镇文化站、20家个体文化娱乐场所。有职工163人,其中正式职工72人。正式职工中大学文化程度的9人,中专文化程度11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11人。近年来,我们针对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业务人员中青黄不接,学历偏低,难以适应经济建设、文化事业发展需要的现状,提出“以岗位培训,在职进修、自学、函授”等形式不断加强文化队伍素质修养,提高整体艺术创作水平。现有6人参加自学考试,业务上新人新作、佳作层出不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 2、分项介绍 (1)、文化馆。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现有职工11人,其中专业人员8人,大专文化程度3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3人。有文学专干1人,书法、绘画专干5人,摄影专干1人,音乐专干1人。办有《渭水源》文学刊物。建筑面积1157平方米,固定资产270000元。富有文化品位的全国罕见的纯木构造悬臂拱式卧桥---灞陵桥横跨穿越馆内的清源河上,馆内有水上游乐公园、露天舞厅,“大殿”、“水榭”、亭子等建筑雕梁画栋,飞檐翘脊,垂柳、松柏郁郁葱葱,是一所游览、休憩的好去处。 (2)、秦剧团。属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现有职工43人,其中正式职工17人。公用房屋建筑面积6110平方米,年国内演出300多场次,演出收入120000多元。 (3)、图书馆。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现有职工5人,大专文化程度1人,中专文化程度2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2人。固定资产120000元。藏书47000册,年流通45000人次。根据《渭源县2000年旧城改造规划》,拆除了建于50年代的所有房屋,现计划投资127万元,修建五层办公楼一栋。 (4)、博物馆。成立于1997年6月,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现有职工2人,大专学历1人,中专学历1人;初级职称1人。馆藏各类历史文物1371件,其中二级文物7件,三级文物124件。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灞陵桥、新石器时代古遗址等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 (5)、电影院。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现有职工4人,副高级技师职称1人。有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多功能影剧院一所,是电影、艺术团体演出,县上召开大型会议的唯一场所。 (6)、老君山公园管理站。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现有职工2人,主要负责管理老君山建筑物,道路维修保护、树木看管等 3、主要工作 (1)、突出精品意识,繁荣艺术创作 创作了《关家庄》、《山神魂》、《猪八戒招亲》、《渭水盟》4个剧本。其中《山神魂》剧本被地区推荐上报省文化厅,被省厅列为全省37个首批重点加工修改的剧本之一,作者杜景豹同志参加了甘肃省艺术创作会议,与会专家对该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眉户剧《关家庄》、秦腔《渭水盟》由县秦剧团投排演出,代表我现分别参加全区97、99年定西地区新创剧目调演,均获成功,两次夺得全区创作、编剧、导编、表演、文学、书画、音乐第一名的好成绩。我县专业人员发挥特长,勤奋创作,在省、地级以上报刊、展览中发表、展出文艺作品182篇(首)。李禹同志的作品被《彭德怀纪念馆》和《施耐庵纪念馆》收藏。李德清同志精心创作展现渭源风貌的书画作品,在定西地区展出后,得到了地、县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朱红霞同志的诗歌《有爱如鸟》、《倾听菊花之开放》在省文联主办的大型文学刊物《飞天》杂志发表。张会平同志创作的歌曲《大学生圆舞曲》入选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校园歌声》杂志社、《中小学音乐报》、江苏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的“99迎接新世纪全国校园新歌作品集》。 (2)、配合县上的重大活动,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近三年来,举办各类专场文艺晚会28场次。特别是97年9月份由我局承办的“全国贫困县实施《两纲》县长培训班文艺晚会”,受到了联合国高级官员阿兰·布罗迪及国务院妇儿工委和省、地领导的广泛赞誉。98年5月份承办了“全省乡镇卫生院建设渭源现场会文艺晚会”,晚会演出后得到了副省长吴碧莲“准专业水平”五个字的评价。举办了国庆50周年文艺晚会,参演单位21个,演员2000人次,节目90多个,在电影院连演5场,演出场面气势宏伟,格调高雅,色彩份呈,观众场场爆满,掌声、喝彩声连绵不断,营造了一个欢快、祥和、文明向上的节日气氛。参加了全区国庆50周年《光辉的历程》文艺汇演,县幼儿园教师演出的《金秋乐》荣获“精品节目奖”,“编导一等奖”。《扇妞》获“演出一等奖”。 (3)、积极争取落实小康文化建设 我县20个乡镇中原有14个建立了文化站,99年县编委一次审批了上湾、七圣等6个乡的文化站。我县将成为全区第一个没有空白文化站的县。并选派配齐了19个乡镇文化站专干。 (4)、配合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开展地级文化城的创建工作.按照地区文明委关于开展“五城”创建的总体部署,开展了地级文化城的创建工作。99年12月份顺利通过地区验收。 (5)、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我县的社会文化市场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与有关部门紧密配合,采取经常性与突击性检查相结合,强化宣传教育与严格处罚相结合,专项整治与全面管理相结合的方法,以行政执法和“扫黄打非”为重点,使管理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趋势发展。一是制定了《推行执法责任制方案》;二是由县委办、政府办转发了《渭源县2000年“扫黄”“打非”行动方案》。三是加大执法力度。三年来,文化市场稽查人员在县城、会川镇等地集中行动80多次,夜间突击检查12次,收缴非法书籍4册,盗版VCD碟片6盘,色情碟片3盘,收缴“气功类”等宣扬伪科学、迷信等方面的书籍18种21册。目前文化娱乐市场基本达到“五无”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