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文化事业概况 梧州文化积淀是较为丰厚的,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梧州市建城两千多年来,历史悠久,曾经是古代岭南文化的中心,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梧州文化因水而发,因城而起,因势而兴,文化沿江发展,沿江传播。 文化艺术事业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解放50余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梧州市的文化艺术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至90年代初,全市形成了较完整的文化艺术体系。市直文化系统19个事业单位中,有在区内外享有盛誉的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梧州粤剧团、梧州市歌舞团;有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在区内有一定影响的梧州市群众艺术馆及三个城郊区文化馆;有荣获国家二级图书馆称号的梧州市图书馆;文博单位有梧州市博物馆和梧州市古建筑管理处,还有电影公司、演出公司、艺术研究室、文艺创作中心、文艺培训中心等一批文化机构。同时,众多的文化市场如网吧、电子游戏、卡拉OK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及音像制品经营场所,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为梧州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近年来,我市文化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主要有: 一.实施精品战略,艺术创作与艺术生产成果颇丰。 ㈠舞台艺术、书画创作硕果累累。以歌颂好书记孔繁森先进事迹为题材的广播剧《折笔悼书记》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戏曲广播研究会95年度优秀戏曲节目特等奖,广电部中国广播文艺节目戏曲类二等奖,入选广西“桂花”工程奖;戏剧小品《不好意思》荣获中国剧协主办的全国百优小品大赛“百优奖”;戏剧小品《小雨点》获得了'98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小戏小品创作二等奖,实现我市从未获得国家级奖励的零突破。此外,出版了《赵灼华戏剧小品集》等书籍,还创作了一大批在省级以上电台、电视台、报刊发表播出的散文、诗歌、论文、美术作品等达100多种(篇)。㈡抓重点剧目,推出精品。较有影响的精品剧目是推出了以反映街道居委会主任刘肖英先进事迹为题材的大型粤语话剧《婆婆妈妈》。该剧从1996年首演以来,已公演50多场,荣获1996年广西“桂花工程”提名奖,并在广西第五届剧展总展演中,获得七项大奖,分别是桂花剧目一等奖、优秀演出奖、编剧奖、导演奖、表演奖、优秀表演奖、优秀组织奖,是历年来获奖最多的剧目(2001年再获自治区铜鼓奖);精心组织了“公元一九九七年赞”文艺晚会,成为近年来我市艺术水平较高的一台文艺晚会;国庆五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拥抱辉煌》、《新千年之春》大型群众歌舞晚会也获得成功和好评。此外,粤剧团新剧目《二乔招亲》和《赵灼华获奖戏剧小品专场演出晚会》、《梁美云演唱会》、《梧州市青年演员演艺大奖赛》等优秀作品演出均获成功。㈢艺术教育绽新蕾。市艺术学校创办以来,一方面想方设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狠抓学员思想道德和表演艺术教育,培养了一批品质好、有艺术潜质的人才苗子。1998年,首批50多名粤剧专业毕业生除留粤剧团外,其余全部被广州、广东高州及本市其他用人单位“抢”光。随后,市艺术学校又开设了舞蹈专业班,继续为我市文艺事业不断地培养接班人。 二.实施文化上山下乡工程成绩卓著。 根据中宣部、文化部《关于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的通知》精神,从1996年开始,我市组织广大文化工作者,大规模实施文化上山下乡工程,且逐年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文艺演出、送科技电影、送科技图书等多种形式,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了农村,把农业科技送到了农民身边,全面完成了文化上山下乡工作任务。几年来,共举办文艺演出670多场,观众901000人次;举办农村科技集市296场,送书下乡15场,赠送发放资料160000份,农业科技图书27550册,吸引农民参加科技集市402000人次;送科技电影640场,观众249600人次。 1999年,我市组织市歌舞团、群众艺术馆、电影公司、图书馆等单位的文艺工作者,深入三县一市的村、镇,以文艺演出、放映电影、图片展览、科技知识咨询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贯彻自治区党委“1234610”工作思路,发放科技资料10000份,受教育农民14.2万人次。据了解,我市是全区此项工作抓得最早,跟得最紧,做得最实的区域,走在全区文化界的最前列。《广西日报》等新闻媒体为此做了突出报道。 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 我市群文工作者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线,以繁荣群众文化为己任,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并不断向高层次推进。一是抓节庆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了市级、城区级的节庆大、中型文化活动100多次,观众达120万人次;二是抓广场文化活动。组织专业、业余团队在市政府广场、工人文化宫、一中花圃、中山纪念堂等场所演出500多场,观众近30万人次,《广西日报》以“不花钱常看戏”为题作了专门报道;三是抓业余文艺队伍建设。我市现有广宇艺术团、广播艺术团、警官艺术团、红领巾艺术团、农民艺术团等8个群众业余文艺团体、队。我市还特别注意发挥文化单位的自身优势,帮助业余团队提高演艺水平,使其成为常年活跃在群众生活中的主力军;四是抓业余文艺骨干培训。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开展文艺辅导,提高了我市社区、村镇、企业、校园的文艺骨干的素质。辅导人数超过20000人次,一大批业余文艺人才脱颖而出。 四.实施“知识工程”成效显著。 在市委、市政府直接关心支持下,我市狠抓乡(镇)图书馆的建设,以此作为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载体。到1999年11月底止,全市66个乡镇和苍梧县夏郢镇的22个村全面按要求,按标准建立起图书馆(室)。全市乡镇图书馆藏书共350910册,馆舍面积共5843平方米,阅览座位共2095个,投入资金320750元,社会捐资198669元,使我市的“知识工程”排名从全区的第12名,一跃而上,位于前列,彻底改变了我市乡镇图书馆(室)建设的落后局面,并走出了乡镇自办、乡镇与村联办、乡镇与学校联办等多模式、多渠道、多功能建乡镇图书馆(室)的路子。 梧州市图书馆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知识工程”中的主阵地作用,在抓好公共图书馆业务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我市“知识工程”,成效显著。1998年,在全国第二次对全国县(市)以上公共图书馆的第二次评估中,市图书馆被文化部授予国家二级图书馆的光荣称号,市辖县(市)公共图书馆也以其规范的工作和优秀的服务全部荣上等级。 五.加强文物景点设施建设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 我市历来注意发挥文物博物的社会宣传、教育功能,在配合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并且把文物旅游景点设施建设作为重点抓紧抓好。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加强对文物景点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以龙母太庙为“龙头”的文化旅游业,一方面积极主动地邀请广东、港澳人士来梧参观龙母太庙等景点,另一方面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改善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如筹集150多万元资金完成了龙母太庙龙母主殿像座,太子、将军殿以及龙母太庙其他基础设施的装修工作;自筹资金10万元,对韦拔群烈士纪念馆进行装修、布展;投入近30万元,对中山纪念堂进行全面维修等等。景点设施日臻完善,吸引了大批游客。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游客量逐年增多,共接待各方游客30多万人次,其中港澳旅游团120多个,近15000人次,既提高了我市的知名度,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六.文化市场健康有序。 我市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依法治理文化市场。一是狠抓文化市场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工作,举办了文化执法人员培训班7期,分门别类的举办文化经营者“知法、守法”培训班30多期,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经营者守法经营意识;二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出台、完善对我市文化市场管理有指导作用的一批管理办法,如《关于加强我市营业性演出管理的有关规定》等。同时,从1996年起聘请了一批社会义务监督员,加强社会监督;三是采取集中行动与日常稽查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加大执法力度,取得显著成效。几年来共出动稽查人员15000人次,依法收缴违禁电子游戏机1000多台,带赌博性质的线路板600多块,没收非法音像制品37500多张,查处违规演出70多次,取缔违法、无证经营点120多个。 随着发展开放和事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文化艺术事业将充满生机和活力。梧州市文化工作者将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梧州市“十五”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实现新跨越,打开东通道”的战略目标,不断推动文化艺术事业向前发展。 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㈠展示梧州市作为桂东中心城市形象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活动场所、科技馆等,改变这些场馆设施陈旧落后的状况,进一步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㈡搞好企业、校园、社区以及广大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文化场馆和场地建设,使广大工人、学生、市民、农民有必要的文化娱乐场所。城市新建小区要配套建设完善文化设施。市辖三县一市及城(郊)区必须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着重解决文化馆(站)、图书馆和乡镇宣传文化站建设问题,搞好以健全市、县、级三级文化馆(站)网络为基础的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知识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即到21世纪初实现每乡一个放映队,每村每月放一场电影的目标。) 二.挖掘梧州市众多的极富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旅游文化资源。 重点要抓紧龙母太庙、白鹤观及重要景点的开发建设。要集中有限的资金,把龙母太庙周围的场地开发为龙母文化活动场地,配套建设娱乐场所、参观场、祭拜场、燃放烟花炮竹场、土特区产品市场、工艺品市场、小吃店、停车场等,使龙母太庙成为成片的、大型文化旅游场所。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和完善中山纪念堂、白鹤观、李济深故居、太平天国封王建制旧址等,改变景点零散、配套设施不齐全、缺乏吸引力、缺少成片旅游场所的现状。对某些远古踪迹和传说,如舜帝南巡,驾崩苍梧的舜帝陵庙,苏东坡到梧州等,也要加以研究和发掘,以光大梧州的历史。 三.继续实施精品战略,打响梧州文化品牌。 着重抓好:㈠为文艺工作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鼓励和支持他们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及坚持“双百”、“两为”方针下,积极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㈡鼓励和支持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努力创作一批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浓郁梧州地方特色,展示时代风貌,深受群众喜爱的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精品,“十五”期间,争取有2-3个优秀剧目,1-2件文学精品,一批美术书法、摄影类作品在全国、全区获奖。打好包括梧州粤剧、中山纪念堂音乐会、龙母文化旅游节以及“东诗”(苍梧县农民诗歌)、“南剧”(岑溪市牛娘剧)、“西体”(藤县农村体育)、“北歌”(蒙山县农民山歌)在内的品牌,使其成为有影响力的梧州文化品牌。㈢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大力支持文艺创作,采取签约、集中优势财力和精力的办法,争取多出精品。 与此同时,搞好与外界的文化艺术交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艺术交流,认真研究和借鉴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文明成果,从中汲取营养,促进自身的发展。积极到粤港澳以及其他地方演出、办展览等,同时也邀请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团体来梧献艺交流。 (梧州市文化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