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北方文化艺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天津文学兴盛于清初的园林文化。以水西庄文化为代表的天津文学艺术曾鼎盛一时。仅清代在津有著述的诗人、作家就出现近百名。清未民初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市民文学曾风行于世。 1949年建国以后,天津的文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50年9月召开了天津市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成立了天津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之后,成立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4个工作者协会。1956年成立了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各种文艺团体相继建立。广大文艺工作者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鼓舞下,深入生活,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1978年之后,天津市的文学艺术又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到九十年代初以后全市共建有文学、音乐、美术、戏剧、曲艺、杂技、舞蹈、摄影、书法、电视、电影、民间文学等12个艺术协会。天津的中短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作品有23篇在全国获奖,美术作品有145件分别在全国美展及宣传画、连环画、年画展中获奖,戏剧作品有24部在全国及华北五省市比赛中获奖,音乐作品有10件获国家级奖,摄影作品有4件获国际奖、29件获国家奖,其他艺术如舞蹈、杂技、曲艺、电视等也有不少获国际和全国比赛奖。1997年天津取得“五个一工程”剧目奖四连冠,“文华新剧目奖”四连冠的优秀成绩。 20世纪初叶至四十年代是中国北方三大剧种——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在天津的兴盛时期,50~60年代则是发展时期。天津戏剧舞台上人才济济,流派纷呈,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由著名的京剧、评剧、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组成的天津市京剧团、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天津评剧院,推出了一大批传统剧目和优秀近现代剧目。1978年以后,一大批中青年演中在继承发扬传统戏剧艺术的基础上,技艺日臻成熟,崭露头角。30~40年代曾是天津话剧演出比较活跃的时期,1951年,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成立后,公演的古今中外优秀剧目近300个。天津还是一个出歌唱家的地方,当今活跃在歌坛上的一大批歌唱家都来自海河两岸。1958年成立的天津音乐学院,成为培养音乐人才的摇篮。继1950年天津音乐工作团成立后,相继成立的专业音乐、舞蹈团体有:天津歌舞剧院、天津轻音乐团、天津广播电视艺术团、天津乐团、天津文工团等。天津还是曲艺杂技之乡,许多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等都成名于天津。1950年天津市曲艺工作团成立,1953年天津市广播曲艺团成立。50年代以后曲艺进行改革,不仅挖掘整理、新编了许多曲目,而且培养了一批曲坛新秀,历届曲艺会演中,都有众多的演员和曲目获奖。50~60年代是天津杂技艺术兴盛时期,1951年成立的天津杂技团,拥有一大批杂技艺术名家。全市现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8个,专业文化工作者2000多人。 天津书法、美术艺术源远流长,清代以来更是名家辈出,流派众多。民国以后天津又成为绘画教育中心,1949年以来,一大批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活跃在画坛、书坛。在绘画、书法、篆刻、摄影、雕塑等艺术领域都有不少名作问世,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在民间工艺方面,画面绚丽、别具一格的杨柳青年画,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泥人张”彩塑,造形多变、彩绘逼真的“风筝魏”风筝,玲珑剔透、手法细腻的“ 砖刻刘”砖雕,堪称天津工艺四绝。 天津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主要有:艺术节、灯节、文化庙会、民间花会,家庭文化,群众自娱性的传统节目有高跷、法鼓、旱船、跑驴等。从1986年开始,天津市每年都组织“文艺新人月”活动和大型文化庙会活动;1987年以来,每年都举办职工业余文艺会演;1986年和1997年还举办四届戏剧节,三届“和平杯”全国京剧票友邀请赛,五届群众舞蹈大赛,十届消夏纳凉文艺系列活动;1991年和1996年举办了两届国际友好城市艺术节。在群众文化方面,全市拥有电影院、影剧院、礼堂、俱乐部127个。1997年,本市艺术表演团体演出2945场,接待观众251.5万人次;放映电影6万余场,接待观众51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