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滚滚唱英雄———记叶景林离去后的“面包车艺术团” 新华社记者 黄国柱 张宝印 张琦 本报记者 李舫   一声声喇叭近了又远了,一阵阵欢笑起了又落了。   叶景林离去了,但他心爱的“面包车”却没有停下。依然是一台车盛满说 学逗唱,10个兵跑遍海岛边防。   不同的是,而今,“面包车”队伍扩大了,阵容壮观了,声势更大了。   车轮滚滚唱英雄,高山大海作和声……   一车悲恸送战友   当新世纪第一个春天来临,当千千万万的观众期待叶景林为他们带来更多 欢乐,当亲人朋友希望叶景林在艺术上有更大作为的时候,极度劳累的他却过 早地闭合了那疲惫的双眼。   2001年3月31日,是为叶景林告别送行的日子。灵车前,憔悴的妻子孔宇 在离别丈夫的最后一刻,悲痛欲绝,难舍难分:“老叶,别忘了给家里来电话 呀……”   灵车开动了,紧随其后的是曾载着他跑遍白山黑水的那台“面包车”。   含泪送别,一程又一程;喇叭呜咽,一声又一声。   就在这台车上,叶景林和演员们度过了多少难忘的时光。跑长途,司机累 了,他就顶班驾车;车出了毛病,他比自己病了还着急。他对“面包车”亲, 因为车行万里跑的是基层;他对小队亲,因为小队演员和官兵心连心。   “面包车”上,臂带黑纱的队员们泣不成声,总觉得老叶还没走,还坐在 大家身边,还在领着大家唱那些激昂的歌;还在给大家讲那些开心的事;还在 问寒问暖。然而,老叶平时常坐的座位,又实实在在地空着了……   5天前,这个位子上放着为叶景林买的生日蛋糕,上面用红奶油写着:“ 叶哥,演出开始啦,该您上场了,快呀!”   明天,4月1日,就是“面包车艺术团”的7岁生日了,你筹划的庆祝晚会 还没开始,你就走了……想到这,队员们心如刀绞。   去年的清明节,“面包车”拉着队员们来到叶景林墓前,献上花环。那花 环上的4种颜色象征着他40余载的辉煌人生,也象征着他下基层、走四方的足 迹:那红的如同西沙的“太阳花”,那白的好比“冰山雪莲”,那黄的如同大 兴安岭的“冰凌花”,那紫的好比“东方第一哨”的“映山红”。   一车豪情跑基层   叶景林远去了。然而,在“面包车艺术团”为兵为民服务的道路上,依然 跃动着他不屈的灵魂,充盈着他执著的精神。   车轮在春泥上轻轻碾过,新任队长句号和教导员解娟,带领新老队员来到 叶景林生前演出过的某部。还是那辆“面包车”,还是那面鲜红的战旗。解娟 像往常一样上台报幕,还没等她开口,官兵们的掌声响起,久久不息。这掌声 传递着对叶景林的思念和感激,震落了演员们盈满双眼的泪。   又是一车风尘。“面包车”驶进军区基层军官疗养基地,为在这里疗养身 心的基层军官演出专场。与往常一样,队员们自己卸车装台;与往常不一样的 是,来了许多“志愿者”,他们说:“叶队长走了,大家怀念他,我们想尽尽 心。”   春节快到了,队员们按照老队长的老习惯,送戏到基层。“面包车”开到 某师,一个团一个团地转,一直转到年三十,演遍了这个师的所有部队。   今年3月28日,叶景林辞世一周年。“面包车”拉着队员们又一次来到烈 士陵园,献上鲜花。面对叶景林的遗像,大家深深地鞠躬,每人说了一句怀念 的话。解娟最后说:“老队长,明天我们就要出发了。去你演出过的部队,去 你走过的那片草原。老队长,你放心吧!”   第二天,“面包车”行程9个小时,来到草原深处的某训练基地,演了一 场又一场。某反坦克旅派人来请“面包车艺术团”,队长、教导员没二话:“ 去!”星夜兼程。   为部队演出结束后,应驻地群众的要求,他们又在露天舞台加演一场。这 天是4月1日,“面包车艺术团”8岁的生日。演员们用叶景林生前创作的作品、 用一曲《英雄赞歌》,为自己的团队祝贺生日,表达对老队长深深的怀念。   “面包车”满载着叶景林的夙愿和重托,下海岛,走边防,跑基层,一次 次来到官兵中间,一回回加场加时演出:句号出场一身戏,逗得官兵捧腹笑; 解娟唱完歌又和明震、金阳演小品,观众直叫好;夏秋的魔术,仍然请观看演 出的战士同台表演,趣味多多;李成演唱老队长填词的《一封家书》,喝彩声 声;叶子一首老爸作词的《军营是我家》,声情并茂,催人泪下……   一车引来数车行   叶景林安息了。然而,那“德艺双馨”的风范,却如同播撒在东北辽阔原 野的种子,生根、开花,怒放出漫山遍野的“映山红”,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 走向基层,走向军营,走向山村,走向边陲,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   一辆辆“面包车”出发了,一支支小分队出发了。白山黑水间,20多个部 队和地方的文艺团体,千余名演员、作家、画家等分赴边防海防、厂矿企业。   在去往黑龙江、吉林的边防路上,沈阳军区政治部的6位画家,走到哪儿 就把叶景林的事迹宣传到哪儿,走到哪儿就把叶景林的精神传播到哪儿。一个 月的边防跋涉,他们为基层部队创作赠送美术、书法作品500余幅,为官兵拍 摄艺术照片1000余张。   在开往海岛的船艇上,军地文艺团体组成的10余支文艺小分队,乘风破浪 一路歌。上了岛,立即赶到部队海训的演兵场,赶到地偏人稀的值勤点。他们 与部队同住帐篷,与官兵同桌就餐,表示“要像叶景林那样,演兵先当兵。” 他们风雨无阻,真诚服务,为10多个旅团和驻地群众演出40多场。   军区前进歌舞团、话剧团组成的文艺小分队来到某部,士官吴明贵把一封 没有寄出去的拜师信递上。原来,小吴是个“曲艺迷”,2000年底,叶景林带 着“面包车艺术团”到部队演出,小吴忙前跑后跟着转。“面包车”走了,小 吴鼓起勇气给叶景林写了一封拜师信。哪成想,信还没发出,叶景林却匆匆地 走了。文艺小分队的演员拉着小吴同台演出,台下又热情地为他辅导,用叶景 林的方式来抚平他心灵的怀念和伤痛。   为满足基层官兵的文化需求,沈阳军区把基层百余名文化骨干请上来,举 办了两期业余文艺创作骨干培训班。著名曲艺家朱光斗和曲艺作家张振彬、邹 宝琛等言传身授,使一批名不见经传的业余作者脱颖而出,他们创作的曲艺作 品,有的还搬上了全国、全军的文艺晚会。   “五一”节长假,东北地区100多名军地专业文艺工作者活跃在基层。演 出之余,他们辅导官兵学唱《军人道德组歌》,并从火热的生活中汲取素材和 灵感,创作了一批充满时代气息的作品。战士们说:“来的都像‘面包车艺术 团’,演员个个都像叶景林。”   车轮滚滚,谱写着英雄事迹的感人旋律;红旗猎猎,飘舞着先进文化的动 人风采。由数支“军营文化大篷车”、“文艺轻骑队”、“文艺小分队”组成 的文艺大军,与“面包车艺术团”一道,踏着叶景林的足迹,在为兵为民为基 层服务的大路上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