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光华 -- Economics精华区文章阅读 -------------------------------------------------------------------------------- 发信人: volcano (火山), 信区: Economics 标 题: 名义刚性下的积极宏观政策和就业稳定 发信站: 日月光华站 (Wed Nov 22 16:57:41 2000) , 转信 名义刚性下的积极宏观政策和就业稳定 2000年10月24日,法国经济学家、国际著名非均衡分析专家让-帕斯卡·贝纳西(Jean -Pascal Benassy)教授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致福轩做了题为“名义刚性下的积 极宏观政策和就业稳定”的讲座,现摘要如下。 长期以来,凯恩斯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在关于政府是否应该干预经济的问题上争论不休 。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价格(包括工资)是存在刚性的,当总需求不足导致资源的不充 分利用时,政府应当采取反周期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抵销总需求不足的影响。这一观点遭 到了以弗理德曼和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的强烈反对。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萨政特(Thomas Sargent)和沃耐斯(Neil Wallace)指出,即使在存在价格刚性的条 件下,如果私人部门具有理性预期,而且允许它们掌握和政府一样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 作出反应,那么就不存在所谓产出和就业的稳定性问题了。如果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是 正确的,政府就没有理由不把自己掌握的信息传达给私营部门,同时政府干预也是不必 要的。 经济学家们为了融合两派的观点做了不懈的努力。他们把理性预期纳入了传统的宏观经 济模型,结果发现,一个并不具备全面知识、掌握的信息并不一定比私营部门多的政府 ,却可以在稳定经济方面有所作为。但是,这样的模型往往缺乏坚实的微观经济基础, 并非无懈可击。 为了解决理论上的难题,贝纳西教授发展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他假设工资是存在刚性 的,政府拥有的信息少于私人部门,而且政府在行动上受到更多的限制,但是政府的行 动却是根据这些信息做出的。同时,私人部门在政府确定了政策之后决定它的工资水平 ,因此政府不能够以突然的行动干扰企业的决策,而这一点恰恰是传统工资刚性理论的 观点。 即使有上面的种种限制,贝纳西教授的理论分析仍然表明,政府的最优政策是积极行动 。尽管工资是刚性的,而且经济在任何一期都会受到供给和需求随机冲击的影响,政府 的积极行动仍然可以保证整个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其背后的经济机制在于,如果政府对 负向的外生经济冲击不加理睬,那么外生冲击将会使经济减少对劳动力和产品的需求。 然而,如果政府采取反周期的措施,而且人们事先也知道政府将会采取这样的措施,那 么私人部门将会预期政府未来有更大的支出规模,所以他们会增加对劳动力和商品和需 求,这种需求的增加会抵销外生冲击的影响,使得经济从总体上保持各种经济资源的充 分就业。 上面的分析仍然是比较笼统的,它没有指出政府积极行动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是适宜的, 而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却应当让位给经济的自发调整。为此,贝纳西教授将模型做了进一 步的推广,得出了一些具体的结论。 首先,如果价格和工资是可以随时调整的,那么最优的货币政策就是保持名义利率为零 ,最优的财政政策就是保证政府债务存量以固定但递减的比例增长。这实际上是弗里德 曼所倡导的两条维持经济稳定的法则,遵循这样的法则,政府的行为应当以不干涉经济 运行为主。 但是,如果经济中工资是预先给定的,最优的货币政策仍然是保持名义利率为零,而政 府财政政策却应当是积极干预和反周期的,原因在于政府的转移支付是与过去的需求冲 击负相关的。 其次,如果产品价格是预先给定的,最优的货币政策保持不变,财政政策应当与需求冲 击的方向相反而与技术冲击的方向相同。 在这里我们注意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最优的货币政策总是要保 持名义利率为零,因此这部分的政策选择是不积极的。另一方面,最优的货币政策将按 照工资和价格是否具有刚性,根据真实需求的波动选择反周期的行动。在凯恩斯的模型 中,政府对所有的需求冲击作出反应,然而在现在的模型中我们必须对不同的冲击类型 作出区分。如果冲击是由真实需求波动造成的,那么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必须的。 如果波动是由货币流通速度变化造成的,那么仅仅保持名义利率为零就足可以保证消除 波动的影响。最后,必须认识到政策反应的不同根据的是经济中蕴含的不同刚性。 由此可见,尽管在存在刚性的条件下,政府的积极干预是正确的政策选择,然而具体干 预措施的选择仍然要依赖于对经济的了解,搞清楚究竟政府面对的是怎样的刚性和怎样 的外生冲击。 -- Love is just like the Lava bursting from the volcano. ※ 来源:·日月光华站 bbs.fudan.edu.cn·[FROM: 10.64.18.26] -------------------------------------------------------------------------------- [返回上一页] [本讨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