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光华 -- Economics精华区文章阅读 -------------------------------------------------------------------------------- 发信人: kittycat (安宁), 信区: Economics 标 题: 2001年产业发展基本态势(上 发信站: 日月光华 (Mon Aug 12 12:05:39 2002) ) 2002-07-01   2001年,受世界经济明显滑坡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出现逐步走弱趋势,国 内生产总值9.6万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7.3%,增幅比2000年下降0.7个百分点。其中 ,第一产业增长 2.8%,增速比上年加快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7.4%,增幅比上年 略减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速回落明显,工业全年完成增加值4.3万亿元,同比增长8. 9%,增速比上年减慢1个百分点,是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的主要原因。   从工业内部各产业的增长特点看,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全年重工业增长11.1%, 轻工业增长8.6%,分别拉动工业增长6.1个和3.8个百分点。从影响工业增长的几方面因素 看,2001年投资增长较快,市场销售增长稳定,出口增速明显回落是影响经济增长减缓的 主要原因。据统计,2001年工业出口交货值比上年增长9.9%,增速减慢 15.3个百分点, 拉动工业增长由2000年的2.8个百分点回落到1.2个百分点。   根据2001年各行业销售收人增长情况,可将 17大类工业行业划分为五大类(见表1)。   根据收入增长速度的变化,可以将这些行业划分为四大类(见表2)。   为了对工业行业各方面增长特征给予全面综合的分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 研究部在深入研究各行业近年来增长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中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   近两年主要工业行业增长景气指数排序的结果如下所示(见表3)。 表1  2001年各行业销售收入增长分类 类别 收入增长速度 行业 快速增长行业 较快增长行业 平稳增长行业 低速增长行业 负增长行业 ≥15% 15%~10% 10%~7.5% 7.5%~0 <0 电子工业、煤炭工业、汽车制造业、烟草行业、医药工业、电力工业 机械工业、造纸印刷业、钢铁工业、食品工业、纺织服装业 建材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化学工业、家用电器制造业 饮料工业、煤气自来水生产供应业 石油及石油化工业 表2  2001年各行业销售收入增速变化分类 增速变化 行 业 增速明显加快的行业 增速相对平稳的行业 增速回落较快的行业 增速大幅回落的行业 煤炭工业、烟草行业 机械工业、食品工业、饮料工业、医药工业 建材工业、电力工业、纺织服装业、造纸印刷业、家用电器制造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 、煤气自来水生产供应业、有色金属工业 电子工业、石油及石油化工行业 表3  主要工业行业增长景气指数排序 序号 行业名称 2000年 2001年 1 煤炭工业 17 1 2 石油及石油化工业 1 17 3 钢铁工业 6 4 4 有色金属工业 10 6 5 食品工业 12 9 6 饮料工业 7 12 7 纺织服装业 16 11 8 烟草行业 15 5 9 造纸印刷业 11 13 10 化学工业 5 8 11 家用电器制造业 8 16 12 机械工业 4 7 13 汽车制造业 9 14 14 医药工业 3 3 15 建材工业 13 10 16 电力工业 14 2 17 电子工业 2 15   从表3可以看出,2001年增长景气状况较好的行业依次为煤炭行业、电力行业、医药行 业、钢铁工业、烟草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景气状况一般的行业依次为机械工业、化学工 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纺织服装业、饮料工业和造纸印刷业;增长景气状况不佳的行 业依次为汽车制造业、电子工业、家用电器制造业、石油及石油化学工业等。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增长速度较高,而且前两年一直处于良好景气状态的行业如 电子、家用电器、石油及石油化工等行业,2001年的增长速度多数有所降低,景气状况明 显变差。而前两年增长较慢,景气状况较差的行业如煤炭、钢铁、有色、电力等原材料行 业,2001年的增长状况明显好转。这说明前两年主要的增长带动行业的带动力量有所弱化 ,新一轮的增长带动力量正在形成。   1.煤炭工业。   煤炭工业从2001年年初开始进入稳步快速的景气攀升阶段。到年底,煤炭行业景气状 况已经恢复到近三年的最好水平。受国家加大关闭小煤矿政策的直接影响,煤炭行业增长 景气在第二、第三季度出现一定波动,但总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从产出指标看,2001年 全国原煤产量 108967万吨,比上年增长9%,扭转了前两年产量连续负增长的局面。其中 ,国有重点煤矿61832万吨,增长15.4%,增速提高12个百分点,是带动行业增长的主要原 因。煤炭出口的快速增长是拉动煤炭行业快速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 2001年全 国煤炭出口8590万吨, 比上年增长 26%,煤炭出口占生产增加总量的29.9%,创历史最 好水平。煤炭出口的快速增长减弱了煤炭产出增长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到2001年年底,全 社会煤炭库存比年初减少19.1%,煤炭供求基本平衡。在产出与出口同步快速增长的带动 下,煤炭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实现整体扭亏为盈。全年规模以上的2593户煤炭企业实现利 润41.7亿元,同比增盈35.7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煤炭企业实现利润28.9亿元,同比 减亏增盈31.9亿元,其他各项效益指标也比上年明显改善。   2002年,煤炭行业将在2001年全面回升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首先,国内 煤炭需求将稳中有升,预计全年火力发电用煤将达到 6.4亿吨,比2001年增加2000多万吨 ,冶金、建材、焦炭等基础和原材料行业将基本保持在1000万吨左右。其次,煤炭出口将 呈现稳步增长格局。一方面,国际煤炭市场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低谷之后,于2000年底、 2001年初开始反弹,特别是日、韩扩大煤炭需求尤其扩大国际市场现货招标的份额,为我 国煤炭大量进入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国际油价波动导致海运费增长,使我国煤炭在周 边国家和地区市场比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综合以上两方面因素保 守预测,2002年我国煤炭总产量将在11亿~11.5亿吨,其中国内市场10亿~10.5亿吨,煤炭 出口将达到9000万吨以上。如果考虑部分地方煤炭产量统计数据的误差,全年煤炭产量应 在12亿吨左右。另外,电煤价格的放开有可能带动整个煤炭市场价格继续恢复性上升,并 带动煤炭行业效益继续改善,近几年煤矿在安全、生产和职工生活等方面的欠账将得到进 一步补还。   2.电子工业。   2001年上半年,电子全行业增长景气虽有波动,但总体处于良好状态。进入下半年, 受全球IT产业滑坡的不利影响,电子行业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带动全行业增长景气快 速下滑,到年底,已滑落到近三年的平均水平之下。从全年情况看,电子全行业完成工业 总产值8796亿元(现价),比上年同期增长24.8%,增速比上年有所回落,其中投资类产品 完成4227.4亿元,同比增长37.5%,是带动电子全行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从效益状况 看,电子全行业完成销售收入8237亿元,同比增长19.7%,比2000年下降10个百分点。全 年实现利税750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利润总额489亿元,同比增长4.9%,税金总额 260.6亿元,同比增长19.1%。工业增加值全年完成1774.4亿元,同比增长15.8%。几项效 益指标均比2000年大幅下降。   影响电子全行业增长回落的主要原因是出口增长速度的明显回落。据海关统计资料, 1~12月份,电子产品出口650亿美元,同比增长18%,增速比2000年下降24个百分点。特别 是进A~2001年下半年以后,受国际经济整体不景气的影响,电子产品出口整体滑坡并出现 负增长,直接影响电子全行业生产增长景气发生逆转,其中,近年来一直充当全行业增长 带动力量的投资类电子产品,增长速度从上半年53%的高水平,下降了近30个百分点。   2002年,电子信息产业将保持适度的快速增长态势。首先,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 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国家将重点支持国民经济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 业以及重要电子产品的产业化工程和技术改造项目,从而直接推动电子投资类产品的高速 发展。其次,国民收入的提高将进一步活跃城乡电子市场,满足各层次需求的新产品不断 推出将带动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进一步扩大;再次,国家对电子产品实行基本完全退税的 政策将推动电子产品出口进一步扩大。不过,今年全球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放慢将对我国 电子产品扩大出口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另外,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信息技术产品协议的 承诺,从2002年1月起,我国将对移动通信基站、移动通信交换机,大中小型计算机,喷墨 、激光打印机机集成电路等122个关税税目的主要信息技术产品实行零关税,这些产品占我 国信息技术产品总税目(251个)的49%左右,会对我国电子产品市场造成一定冲击。综合各 方面因素,预计2002年电子行业增长景气将在较长时期延续2001年下半年以来形成的下降 趋势,但下降幅度会逐步减少。预计电子全行业销售收入将达到 9900亿元,增长20%;完 成工业增加值2000亿元,增长12.7%;利税810亿元,同比增长8.1%;出口总额700亿美元,增长7.7%。软件与系统集成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销售额将达到 1000亿元,增长 33%。   3.医药工业。   2001年一季度,医药行业持续了2000年下半年以来增长景气稳步下降的趋势。进入二 季度以后,在出口稳步回升的带动下,医药全行业增长景气开始稳步回升,到年底已达到 近年来的平均水平。从全年情况看,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完成2778.5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 18.7%;完成工业增加值80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4%,增幅均 比上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分行业看,化学原料药业完成总产值923亿元,同比增长17.6% ;化学制剂药业完成842.4亿元,同比增长22.9%;中药工业完成600.7亿元,同比增长 1 5.4%;医疗器械工业完成116.5亿元,同比增长 19.5%;生物制药业完成170亿元,同比 增长 18.7%,其中化学制剂行业的快速增长是主要的增长带动力量。从效益情况看,全行 业实现产品销售收人209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2%。实现利润总额176亿元,比上年 同期增长27.3%,增长速度均比2000年有较大幅度回落,但仍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从发展趋势看,2001年后期形成的稳步增长态势有可能发生逆转。首先,世界经济持 续走低,扩大出口难度加大。其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开拓农村市场难有大的突破。20 01年,农村市场六大类医药商品较上年仅增长1%,同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0个百分点。今后 两年,农村市场有效需求难有大的增加。最后,药品降价范围扩大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大 力推行,将对医药企业经济效益增长产生压力。据统计,2000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 辖市的大城市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活动,各地实际成交价格下降幅度在 10%~30%之间。2001年将在70%县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开展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对纳入基本 医疗保险目录、临床应用普遍、采购量比较大的药品中有50%的金额实行集中招标采购。 这种情况下,医药企业保持目前的产值和利润增长幅度的难度很大。预计2002年医药行业 工业总产值增长 15%,工业增加值增长15%,工业企业利润增长 13%;医药商业销售总 额增长10%,商业销售利润增长10%;医药产品出口增长10%。   4.汽车工业。   2001年汽车工业总体形势良好,产销量均保持了1999年以来持续的高速增长态势,经 济效益明显改观。据统计,2001年全国汽车累计生产总量为233.4万辆,比2000年增长12. 8%,增速比 2000年略有下降,但总体仍保持较高水平。分车型看,轿车产销增长最为突 出,轿车的产量在汽车全行业的增长贡献度为37.3%,销量增长贡献度为40.1%,位居第 一。轿车增长已重新成为带动汽车总体增长的首要力量。载货车中,重型载货车一枝独秀 ,在连续数年保持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快速发展,产量达到15.7万辆,增长幅度为 92% ,其他载货车则有不同程度下滑。客车中,大型客车增长幅度最大,产量为1.15万辆,比 上午增长44.6%,中型客车次之。在产销快速增长带动下,汽车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据统计,2001年汽车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不变价)5405亿元,同比增长21%,产品销售 收入为4945亿元,利润总额为269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7.8%和 38%,汽车行业利 润已占机械全行业利润的 70%。   汽车工业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力量。一方面,汽车市场进一步活跃带动了消 费需求的有效增长,特别是2001年多种轿车新车型相继上市,有力推动了轿车消费市场的 扩大。以轿车与微型客车为主的乘用车占汽车总产销量的比例已达到2/3,中国汽车市场 结构正逐步向国际水平靠拢。另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新法规,包括开征车 辆购置税取代车辆购置附加费,出台新的汽车报废标准,延长私车报废年限,改革行业管 理体制,将《目录》管理改为《公告》制等等,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 汽车消费环境趋于好转,乱收费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整治,在税收上国家对车辆购置税的 最低计税价格进行了合理调整,简化了车辆上牌办证手续,扩大了新车免检范围,为汽车 市场的扩大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汽车行业全年增长景气的变化情况看,呈现出明显的前高后低特征。从汽车产量看 ,一季度达到55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为22.9%。从二季度开始,汽车行业景气开始明显 回落,汽车产量增长速度下降10.3%,三季度同期增长率为 10.6%,四季度同期增长率为 9.4%,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从汽车销量看,也呈现明显的前高后低特征,一到四季度 的汽车销量同比增长分别为 24.2%、15.8%、12.3%和2.5%。第四季度销售增长率明显 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已正式加A.WTO,并宣布2002年关税将较大幅度下调,相 当一部分消费者产生了观望与等待心理,对汽车市场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虽然受多方面不利因素影响,2002年汽车行业仍将保持较高增长水平。一方面,国家 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增大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扩大内需,西部大开发战 略进入大规模实施阶段,高速公路以及公路运输设施建设不断加快,这些有利因素都将成 为促进汽车行业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随着汽车工业生产能力提高以及进口的逐步放开 ,产品供给日益丰富也将逐渐成为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动力。在一汽、上汽等企业生产规 模进一步扩大,不断加快新产品推广上市的同时,相当数量的新汽车生产企业挤进轿车生 产领域,使国内车型品种大大增加,从而促发相当一部分新增需求。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预计2002年汽车产销量将达到258万~266万辆的水平,增速达到 11%-14%的水平。其中,轿车产销量将达到8075辆以上,载货车产量达到83万辆以上,客 车产量达到 9775辆左右。与此同时,汽车进口有可能出现新的高峰。2002年中国汽车进口 配额将达到80亿美元左右,零配件约占1/3。关税的大幅下调和配额及许可证的增加将刺 激进口汽车大规模入关。若以2001年每辆进口汽车的平均价格2.4万美元估算,进口配额约 为20万辆。进口汽车的增长速度的提高,将对国产汽车特别是中高档轿车造成相当程度的 冲击。   5.钢铁行业。   在国内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拉动下,钢铁行业产销两旺。据统计,2001年,钢铁重点 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2687亿元,同比增长19.6%,增幅比2000年有 明显提高。从一季度到四季度,钢铁工业产值同比增长率分别为 19.2%、14.8%、12.6% 和32%。钢铁及钢材产量再创历史新高,钢、铁、成品钢材全年产量分别增长 18.8%,1 1.4%和19.3%。其中,产量增幅最大的是冷弯型钢,增幅达47%,其次是其他成品钢材、 各种型材、特厚板和钢带等,产量增长速度均大于 27%。从产量结构看,特大型钢铁企业 钢产量变化相对较小,中型钢铁企业和地方中小以及民营钢铁企业的产量增幅很大,是带 动行业增长的主要原因。   国内需求快速增长是钢铁行业的主要拉动力量。2001年,主要用钢产业如机械、汽车 等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有力地拉动了钢材需求增长,以钢材表观消费量计算,全年共消 费钢材1.7亿吨左右。相比之下,钢铁出口从2000年的增长带动力量转变为增长制约力量。 受国际钢材市场竞争挤压,我国钢铁产品出口大幅下滑。如钢材坯全年累计出口仅745.2万 吨,比上年同期减少 29.4%。分季度看,钢材出口的下降速度还在不断加快。   在国内需求快速增长和出口回落两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钢铁全行业增长景气出现 一定波动。一季度钢铁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幅为 16.8%,略低于产值增幅,钢材价格看涨 ;二季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比产值增幅低5.6个百分点,钢材市场价格看跌。受此影 响,钢铁行业销售收入在二季度创历史新高后便逐季回落。   2002年,世界经济增长形势不容乐观。据估计,全球粗钢消费增幅不会超过2.6%,消 费量不高于8亿吨,世界钢铁工业供大于求的状况仍将继续,我国钢铁出口的前景堪忧。从 国内情况看, 2002年钢材消费增长幅度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主要用钢行业钢铁需求增长 幅度在5%-10%之间。不过,国内钢材产量的增长幅度将高出需求增长幅度,特别是近几 年一些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新型民营企业产量增长很快,预计2002年钢铁产量将达到10% 以上的增幅。受此影响,钢铁产品价格将维持在低位波动运行,行业利润水平不断下降, 不少钢铁企业预计的利润水平降幅达 60%~70%,全行业能维持2001年第四季度的平均水 平已属不易。   6.石油化工业。   2001年,在国内市场需求不旺和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波动导致出口受阻等不利因素影响 下,石油化工业增长速度趋缓,行业增长景气出现明显下滑,据统计,2001年全行业实现 产品销售收入 13370亿元(其中,石油集团3401亿元,石化集团 3600亿元,中海油303.8亿 元),同比增长1.19%,增幅比2000年下降10多个百分点;实现利润 1097.7亿元,同比下 降15%。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合计为7339.9亿 元,比2000年下降4.2%;实现利润 946.1亿元,同比下降17.1%。化学工业实现了稳定增 长,2001年产品销售收入为6030.4亿元,同比增长8.6%。实现利润151.6亿元,比上年增 长 2.4%。   2002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国内外油价差距逐渐减小,以及国 家扭转石化行业效益滑坡的有关政策逐步到位,石油化工业的经济景气状况将探底回升, 并恢复稳定增长状态。预计,2002年石化行业工业增加值将增长10%,原油产量1.66亿吨 ,天然气产量310亿立方米,原油加工量2.02亿吨。化肥生产总量3350万吨(折纯),其中氮 肥2450万吨,磷肥780万吨,钾肥120万吨。   7.纺织服装业。   2001年,纺织行业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据统计,全年纺织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8 40亿元,同比增长9.4%,完成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88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完成销售收入8766亿元,同比增长8,8%,各指标增幅与上年基本持平。主要纺织产品 中,增长较快的有丝织品(13.5%)和服装(13.2%)。分季度看,纺织行业呈现前低后高的 态势。一、二季度下滑,三季度处于底部,四季度逐步回升。   受生产增长波动的影响,纺织工业经济效益比2000年略有回落。全行业共实现利润26 8亿元,同比减少15,2亿元,下降5.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9.5亿元,同 比下降83.4%。从各分行业效益情况看,利润下降较多的主要是棉纺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 ,实现利润分别下降了 53.1%和51%,丝绢纺织业、针织业、纺织机械制造业等行业效益 则出现不同程度上升。   影响2001年纺织行业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速减缓, 使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国内纺织品供求矛盾突出。同时,世界经济不景 气影响到国际石油和棉花价格的下跌,化纤价格持续下跌,涤纶短纤价格下降30%以上, 涤纶长丝价格下降 40%左右,纱、布等主要纺织品市场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直接影 响了生产经营和效益。另一方面,国内外棉价差距较大。2001年初,在国际棉花价格持续 下滑的情况下,国内棉价大幅度上涨,使国内棉价大大超过国际市场,严重影响了企业效 益,据估计,纺织全行业因此减少利润约 60亿元。   2002年我国纺织行业存在较多不利因素。一方面,全球经济衰退趋势明显,出口面临 更大压力。我国纺织工业的外向依存度较高,据分析,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 ,可以拉动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增长约3.6个百分点。 2002年,全球经济的衰退形势 将对我国纺织产品的出口增长产生很大的压力。据了解,2002年一季度,我国纺织品服装 出口定单下降10%左右,产品价格下降10%~15%,国际形势的负面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另 一方面,国内外棉花市场走势仍是影响行业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从国内看, 2001年2月 新棉上市以来,总体呈供大于求态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年全国棉花产量532万吨, 比上年增加90万吨,增长20%。棉花消费量近 500万吨,增长不大,当年产量已超过消费 量。再考虑期初库存,国内棉花供大于求的局面已成定局,棉花价格较上年度将回落。从 国际看,本年度全球棉花呈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价格处于低位。据预测,2002年全球棉 花产量将达到2090万吨,增幅8%;而棉花需求预计不超过1965万吨,供大于求已成定局。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预计 2002年纺织服装业将在目前水平上保持稳中有降的态势,工业 增加值增长8%以上;全行业实现利润超过上年,达280亿元;纺织品服装出口550亿美元,增长3%以上;主要产品化学纤维产量 880万吨,纱产量700万吨。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课题组  ::top::   相 关 文 章 中国产业发展跟踪年度报告(2002年) 2002-06-28 -- 妈妈的乖宝宝,老师的乖苗苗,将来那个他的乖猫猫,嘻嘻。 ※ 来源:.日月光华 http://bbs.fudan.edu.cn[FROM: 10.100.184.115] -------------------------------------------------------------------------------- [返回上一页] [本讨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