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光华 -- Economics精华区文章阅读 -------------------------------------------------------------------------------- 发信人: konxin (凌虚御风), 信区: economics 标 题: 教育启动消费,似难奏效 发信站: 日月光华站 (Fri Sep 1 16:28:05 2000) , 转信 姜建强 《经济学消息报》No.320期头版登载的《教育启动消费呼之欲出》一文认为,三年内通 过扩大高校招收自费人数一倍的规模可以带动相关消费,并“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巨大的 经济增长点”,而这“又不象投资基础设施一样,需要国家财政拿出大笔钱来”。看起 来这一招是一箭双雕,但果真如此吗? 先看看这一招“妙棋”是否能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该文首先对这一方案的可行 性进行了凯恩斯式的乘数分析,认为“扩大高校招生可增加1000亿元的消费”。稍具常 识的人都会知道,如此以来老百姓可能是把原本花在买房、买车等耐用性商品的钱投入 到教育上来,或者是当人们在教育投入过多时而不得不减少其他方面的消费开支。这等 于是住房消费、汽车消费等原本可以带来的经济增长被教育消费这种形式替代了而已, 经济学中常说的“挤出效应”是可以在这里借用一下的。私人在其他方面的开支到底会 被“挤出”多少?这一点并不重要,但确实存在,而该文并未对此论及,我想这不可能 是这位资深学者的一时疏忽。另外,一般来讲教育消费所产生的乘数效应要远不及住房 消费、汽车消费此类耐用性商品所带动的乘数效应,教育投入的重要性不在于它能够带 动其他行业的短期消费增长,主要在于它对长期经济增长的贡献。 纵使这种教育启动消费的办法能够在短期内刺激一部分经济增长,但我们也要看 看这种投入是否是一种有效率的投入,在长期内是否能够对经济增长作出应有的贡献。 高校生产的最终产品是高质量的人才,犹如企业生产的产品,产品能否卖得出去还要看 买主是否愿意要。企业对出厂的产品贴上商标向用户保证其合格的质量,学校是给毕业 生颁发证书来证明一个人是否是有用的人才,而这一证书具有多少含金量还要看她的教 学质量,以及她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该文有这样一段描述,“我国 大学生与教师的比例为7:1,这远远低于韩国的33:1、我国台湾省的21:1、欧美国家 的15-20:1。如我国大学生与教师的比例能提高到15:1,则现有的教师就可以基本满足 扩大招生的需要。因此,招生能力并无多大问题”。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一种数量决定论 的思维方式,殊不知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思维方式已经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前车之鉴。 学校能否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关键不在于所谓教师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教学的质量。高 校不是那种收了学费给教师发发工资,然后就打发走人的发“证”机关。教学的质量如 何得以提高,不是单单靠粗放型投入就能解决的。 该文还在最后用统计资料的数据向人展示中国的教育程度是不适合我国的经济发 展水平的,因而断定扩大招生不会造成毕业生未来就业面临过剩的局面。而现实是研究 生毕业在找工作都存在困难,更不用说是本科生了。究其原因,并非完全是社会对人才 的需求减少,而是用人单位对大专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兴趣,却也苦于找不到适合 他们口味的人才。我们国家并不缺少大学生,而是缺少适合市场需要的大学生。在这种 有效供给不足,而无效供给充斥市场的情况下,还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加大了用 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搜索成本。虽然证书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大小,但一般来讲 ,能力强的人比能力差的人在获取证书的过程中所花费的成本要小,因而能力差的人宁 愿早些工作,能力强的人愿意化些成本取得证书以求得未来的高薪职位,这样证书往往 是学生向用人单位证明其能力较强的一个重要信号。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是学生进校 难,而拿到文凭则相对容易,如果现在再把进校的门槛降低则势必造成证书泛滥,加上 社会上有些用几万块钱就能买个博士学位的人,那么用人单位如何才能从中选拔人才? 更可能的情况是,毕业生鱼目混珠,有能力的人无法被识别,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就要 大打折扣,同时用人单位也会减少对高校颁发证书的可信度。美国MBA院校也就那么十几 所,学生要想进去很难,而要想从里面出来则更难,但毕业出来的学生却是“皇帝的女 儿不愁嫁”,就业机会高达1:3,即毕业生可面临3个高薪职位的选择机会。而我国MBA 学院则是铺天盖地,不管是否有能力培养MBA学生的学校都想分得一杯羹,到头来,我们 的MBA学生是纸上谈兵很多,真才实干的甚少,能被聘用为决策人员的则更少。 我承认四年的学校生涯会给学生带来某种素质上的提高,但是教育投入也要讲求 效率,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种用一纸证书代表的所谓人力资 本积累在长期到底能对经济增长作出多大贡献?这是否让人联想起那种“豆腐渣工程” ?再说老百姓拿钱出来投资教育也是希望能够获得更好的收入,如果国家拿了钱却不能 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那么这难道不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吗? -- 两间余一卒,荷戢独徘徊 ※ 来源:·日月光华站 bbs.fudan.edu.cn·[FROM: 10.64.18.76] -------------------------------------------------------------------------------- [返回上一页] [本讨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