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光华 -- Economics精华区文章阅读 -------------------------------------------------------------------------------- 发信人: Kernel (江山如画), 信区: Economics 标 题: 班加罗尔:亚洲的硅谷?(上) 发信站: 日月光华站 (Fri Jul 20 11:20:01 2001) , 站内信件 班加罗尔:亚洲的硅谷?(上) 2001年07月11日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作者:AnnaLee Saxenia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城市和区域规划系教授、斯坦福大 学经济政策研究所1999—2000年度Gordon Cain高级访问学者) 信息技术(IT)已经成为印度政治家和决策者们最为关注的事情。1998年瓦杰帕依 出任总理后不久,就宣布了使印度成为“全球信息技术超级大国”和“信息革命时代先 驱”的目标。印度软件业的增长如此之迅速,以至于印度最重要的软件生产基地——班 加罗尔(Bangalore)经常被人与硅谷相提并论。在国外的印度技术人员在一些顶尖技术 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得印度的自信心正在增强。 90年代印度信息产业的成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点在与其它经济部门相比较 的情况下显得尤为突出。1994—1999年,印度信息产业部门的年增长率(GAGR)超过40 %,相比之下,同期印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率只有6.6%。软件产业在这种强劲增长中起到 了带头作用。据估计,1999年软件业的收入占整个信息产业的65%,并且雇佣了20多万名 员工。软件业在1999年的全部收入达到39亿美元,接近硬件制造业的四倍,而且在90年 代后期的年增长率超过了55%。并且,软件业的增长主要由出口带动。尽管国内软件市场 的绝对规模在扩大,但是软件出口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很大,而且还在不断上 升(表1)。对于在80年代大部分时间里还处于全球市场之外的印度软件产业来说,这样 的出口业绩是非常惊人的。 表1.印度的信息产业,1993—99(百万美元)   1993-94 1994-95 1995-96 1996-97 1997-98 1998-99 软件             国内 230 350 490 670 950 1,250 出口 330 485 734 1,083 1,750 2,650 小计 560 835 1,224 1,753 2,700 3,900 硬件             国内 490 590 1,037 1,050 1,205 1,026 出口 93 177 35 286 201 4 小计 583 767 1,027 1,336 1,406 1,030 总计 1,143 1,602 2,296 3,089 4,106 4,930 来源:MASSCOM,1999,2000 1998年印度成立了国家信息技术与软件发展工作委员会(National Information T echnology and Software Development Task Foree)。该委员会为使印度变成“信息技 术产品头号供应国”提供政策建议。 在研究的开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印度的信息产业放到全球的视角中去观察。19 98—1999年印度软件业的40亿美元收入只占全世界软件市场的很小一部分,整个市场据 估计为3000—5000亿美元。虽然软件部门出口在1985到1995年间由2800万美元迅速增长 到4.81亿美元,但它在世界信息产业出口的总份额中的比例基本停留在0.5%。还有一点 ,这个0.5%的比例甚至比1995年印度全部出口占世界总出口比例的0.6%还要小。这些数 字表明,当前关于印度信息产业的一些过分夸大的描述应该被重新认识。 印度信息产业最薄弱的环节是硬件开发和制造。它的规模很小,而且几乎没有活力 。硬件行业深受高关税保护之害,而且自从1978年IBM公司从印度撤离后,他们只能有限 地接触外国技术。在80年代,印度制造的个人电脑、配件及其它信息技术产品成本高昂 、技术落后,使得需求很小,并导致了行业萎缩。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对资本密集型产业来 说是致命的,并且这将进一步导致行业的衰落。到了90年代,印度的大部分硬件企业转变 成外国品牌电脑和相关产品的直接或间接代理商。 1998—1999年,印度硬件业的总收入为10.3亿美元〔表1〕。它在过去五年内没有增 长,出口也可以忽略不计。世界贸易组织(WTO)认为:到2002年将进口关税削减到零, 这将给印度的硬件制造商们带来沉重压力。这样看来,只有那些能够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的企业才有可能继续生存。于是,印度政府采取创新政策,全面发展软件业。 印度软件业的发展,1984—1998 在1984年,印度软件业运行在高度管制的框架下。这个框架基于进口替代型产业( ISI)的自给自足模型,同时受到印度经济强调自力更生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当时的政治 体制压制了企业家的才能,使印度孤立在全球经济之外。作为代价,该时期刺激软件出 口的努力没有效果。进口高级电脑以换取一定数量软件出口的政策并没有被广泛地接受 。当时的出口手续繁琐、关税高昂,而且很难得到做商业所需要的外汇。 软件业的政策改革 拉吉夫·甘地当选总理标志着印度软件和计算机产业政策改革的转折点。甘地政府 是第一个强调在电子、软件、通信和其它新兴产业中实行新政策的政府。在1984年11月 颁布的一项计算机产业的政策中,软件业被确认为产业,可以合法获得投资补贴以及其 它优惠。该政策同时降低了软件和个人电脑的进口关税,并允许计算机进口换取软件出 口的项目可以享受特殊的低关税待遇。 两年后,1986年颁布的《计算机软件出口、发展和培训政策》标志着印度软件业正 式摒弃了进口替代和自我依靠的思想。这项政策的目的在于使印度公司能够自由获得最 新的技术和软件设备,以提高它们的国际竞争力和鼓励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从而推动国 内软件业的发展,使软件出口实现“能级跃迁”似的增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各种形 式的软件进口都获得允许,繁琐的手续也大为简化。这项政策还鼓励外国投资,并许诺 风险投资将用于刺激新公司建立和出口增长。 1984和1986年政策背后的最初推动者是电子部部长助理N.Seshagiri博土。Seshagi ri一直认为宣称印度的政策限制过多,手续繁琐,片面强调自力更生而导致了不良后果 。他还坚持认为,如果印度想成为一个重要的软件出口国,那么必须从大量低附加值产 品的出口开始,然后向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他认为,正是因为没有按照这条战略发展, 印度在硬件出口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东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因此,1984年的政策明确 承认了劳务输出,即为国外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编程服务,如译码和测试等都是合 法出口。尽管政府对推行劳务输出有两方面不同的感情,一些熟悉技术的政策制定者甚 至认为这是“智力苦工”,但Sehagiri得以推行他的政策只是因为在多数决策者们中间 流行的对于软件业的误解:“……(当时)如果政府管理者和部分官员知识层次很高, 那么他们也许会反对劳务输出或者出国服务。(但是事实上这些官员把)软件业看作是 个很吸引人的高科技产业,于是他们就同意了这一政策建议。”  如果说对软件业的狭隘理解促成了印度公司的劳务输出,那么它也阻止了决策者 们采取决定性步骤来推动软件业。1984和1986年的政策只消除了软件业增长的障碍。Se n曾经这样写道:“到了1991—1992年,实际上并没有政策真正支持软件业部门。在这点 上,“有益的忽视”也许是最恰当的表达。”  80年代,国际电信联系的匮乏是印度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而这种联系是软件出 口必需的基础。虽然通过卫星出口数据得到允许,但是建立地面站的程序特别冗长,需要 多个政府部门的批准。举例来说,当德州仪器公司1986年在班加罗尔建立第一个地面站 的时候,印度公司只能提供现场服务(在客户企业),特别是在美国。 90年代初,由电子部倡导的软件科技园(STP)计划确保了印度出口的基础设施和行 政管理支持。一个软件科技园就像一个软件出口加工区。它给予出口导向型软件公司五 年的特别免税优惠,有可靠的电力供应和高速卫星连接。电子部还提供了核心电脑设备 、可靠的电力供应、现成的办公场所和包括64Kbps数据线和因特网通道在内的通信设备 。作为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先驱,软件科技园中的公司在进口全部设备的时候都可以免除 关税或者进口许可,允许外商独资但要承担同样规模的出口义务。 软件科技园中的公司在交纳必要的税款后可以保留全部投资、版税和红利。从管理 层面看,软件科技园通过潜在的投资者为软件制造商提供了一条龙服务。软件科技园可 以由任何人建立在任何地方,电子部在1990年宣布首批三个软件科技园建立在班加罗尔 、Pune和Bhubaneshwar,接下来的一年再建立四个。 1991年6月,印度软件科技园注册为独立的机构,这反映出电子部希望避免政府对产 业的直接干预。软件科技园的主管拥有广泛的权力,他们有意识地像“朋友、哲人和向 导”一样为主业服务,同时,他们也要履行他们作为电子部信息来源的职责。产业代表 会议和软件科技园的理事会也强调了软件科技园与产业届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到19 98年,共有25个在不同规划下的软件科技园在印度国内的各个地方建立(全部由电子部 发起的)。例如,班加罗尔的信息技术园有限公司就是由卡纳塔克邦(Karnataka)政府、 Tata集团和个新加坡的财团共同建立的。 软件科技园的引入与1991年开始的印度经济自由化进程是一致的。软件制造商们从 卢比贬值和外国直接投资扩大等政策中获益。免除软件和其它劳务出口的所得税也给他 们带来了好处。最重要的一点在于,1992年,设备和产业进口的许可制度取消,这使得 印度公司能够进口他们的客户所使用的计算机,并且直接为他们编制或者修改软件。 总而言之,80年代的政策改革刺激了印度出口导向型软件业的发展。但是,这个时 期出口的增长单纯依靠劳务输出(印度的程序员在其它国家工作,如美国)。而程序员 在国内进行产品开发再出口的方式只是在90年代初的改革之后才开始得到发展,特别是 由于产业设备进口许可制度的撤销和软件科技园的建立。 在90年代中期,虽然其它产业自由化的步伐放慢了,但是软件业继续通过一系列特 定的政策改革而获益。这主要应归功于产业协会——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NASSCO M)在1997年的大力游说。比如取消全部软件进口税,软件公司获准与外国联合进行风险 投资,以及在一定限度上完全拥有附属公司。在1998年,软件公司获准允许员工拥有与 ADR/GDR相联系的股权和期权。 产业协会在政策形成过程中的积极角色使软件业同电脑硬件业以及其它传统工业明 显区别开。NASSCOM在电子部制定软件公司的发展战略时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力,既获得了 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又避免了过于详细的规章和干预。显然,在决定让印度软件科技 园成为独立单位(最终使其私有化)的过程中,电子部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模式。而老一 代的“战略”部门希望指定、开发和直接管制科技和产业结构。 NASSCOM的首脑们不断地影响着政治家和决策者们,协会代表了印度政府内许多有影 响力的委员会。协会还发起高层次的会议和研究,与邦政府协商,同时在参加国际贸易 展示和接待海外访问时,利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因特网站点向全世界宣传印度软件业 。NASSCOM是印度信息产业数据的唯一来源。它的年度战略回顾提供独一无二的最新详细 数据,包括软件业和其它信息产业的就业、收入、出口和市场份额情况。这发挥了NASS COM的杠杆作用,但是对决策者和学者们来说,这并不是最理想的情况。 软件业的增长和转型,1984—1998 1984年的政策转变对印度软件业的增长至关重要,因为它使得国内的制造商可以在 全球市场上开发国内资源。印度最大的资源是一支庞大的、受过良好教育、讲英语又愿 意在相对较低工资水平上工作的劳动大军。尽管印度有大量的文盲,但是,拥有数以万 计的工程师对印度来说是值得自豪的。没几个国家能够与印度在低工资高水平的劳动力 上相提并论。1994年,印度的软件程序员和系统分析员的工资低于同样水平的美国人的 十分之一,甚至比墨西哥等其它发展中国家还要低(表2)。 表2.国际工资水平,软件业,1994 国家 (地区) 程序员 (美元) 程序员工资指数 系统分析员 (美元) 系统分析员工资指数 印度 4,002 100 5,444 100 美国 46,600 1,164 61,200 1,124 日本 51,731 1,293 64,519 1,185 德国 54,075 1,351 65,107 1,196 法国 45,431 1,135 71,163 1,307 英国 31,247 781 51,488 1,287 香港 34,615 865 63,462 1,166 墨西哥 26,078 652 35,851 658 来源:印度商务(1995:199)援引自Parthasarathy,2000. 印度的程序员在90年代还拥有一项事先未预料到的优势,那就是对Unix操作系统的 熟悉。由于IBM的离开而无法开发出在商业上可行的计算机,导致印度用户进口不同样式 和不同时期制造的外国产品。印度的程序员因此掌握了在多种平台上操作的技能,也有 助于他们在维护以前遗留下来的各种系统时获得更多的合同。更重要的是,80年代的电 脑制造商只能使用Unix(第一个便携的、不依赖于机器的多用户操作系统)尽管当时有 外国公司正在开发自己的系统。到了90年代,当Unix成为个人电脑和工作站配备的系统 时,印度掌握Unix的程序员就成为全世界的稀有资源。 印度的制造商在80年代开拓国际市场时利用了他们的低成本优势。他们主要进行软 件的常规和低附加值形式的开发,例如译码、测试和维护。这些出口主要通过劳务输出 实现。劳务输出仅需要一纸海外合同和国内程序员的姓名,因而被认为是一种“无投入 ”的出口。在合同中,软件代码的数目都已经预先确定,程序员按代码行数取得报酬。 在海外工作的印度工程师的薪水以卢比的形式支付,他们获得的住房和花销也处于最低 水平。有些人把这称为“简历出售(resume selling)”,因为这是一种劳动力换取外 汇的好方法。印度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在90年代,私人软件培训学院大量涌现,每年 有200,000人注册参加学习。 80年代的政策变化被认为是刺激印度软件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然而,事实上 政策对增长并没有那么大的帮助,至少在开始阶段,用卢比来衡量比用美元更为明显。 利用季度数据,Sen证明,1987年到1993年间,出口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卢比对美元 的汇率下降(表3)。由于卢比贬值,印度软件业出口增长〔用卢比度量的〕有一半是汇 率变动造成的。 表3.印度软件出口年增长率分解,1987—1993 时期 总增长率 实际增长率 汇率变化 1987-1993 46% 28% 18% 1987-1990 41% 29% 12% 1990-1993 52% 28% 24% 来源:Sen援引自Parthasarathy(2000) 90年代,软件科技园的产生使劳务输出逐渐向依照合同开发技术并出口开发成果转 化。1990年,劳务输出的产品占印度软件出口的90%,而到1998年,这一比重下降到58% 。在国内进行技术开发再出口的一项好处很快显现出来。印度标准时间和太平洋标准时 间有12.5个小时的时差,这使得印度公司可以避开美国客户的日常工作繁忙时期,来维 护或者重整他们的系统。这点再加上西方国家技术工人的日益短缺,正是90年代以来大 量欧美公司在印度开展越来越多的业务。这些公司主要在印度进行外部程序的开发和劳 力密集型项目,诸如译码、维护和解决2000年问题等。 90年代,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仿效德州仪器公司和惠普的作法,在印度建立海外开 发中心(ODCs)。一方面,他们固然被廉价的劳动力所吸引,另一方面,高水平的技术 也是他们促使作出决定的重要因素。从在班加罗尔的位美国老板的话中可以看出,低工 资实际上是项吸引人的优惠措施,使得他愿意在充满长期结构弊端的环境中经营:“… …我们来这里是因为这里的技术好,我们发展业务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能够来印 度是因为这里的低工资可以弥补我们所冒的全部风险,包括长途跋涉以及不可靠的卫星 通信、电话和航班。”  有迹象表明,90年代后期,海外开发中心逐渐采用更为高级的设计和规划方案, 采取联合或者独立的形式进行进行,并且海外开发中心通常与公司总部的其它部门拥有 相同的地位。一个开发中心的首席执行官这样解释为什么他的公司等到90年代才迁入班 加罗尔:“现在……感觉上高科技、高质量、实时的、交付使用的支持软件将要出现。 在五年前,你根本不会遇到这种竞争风险。如果那时候要求我这样做,我只会说不。我 会说,劳务输出、承包项目、模块开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完全依赖这里(印 度),因为从来没有人作过,这不可靠。”  他还比较了在印度的开发中心和硅谷总部里的工作:“新产品从这诞生,老产品 的新版本从这里诞生……应用软件可以在不兼容的特殊硬件平台上重新开发……在那里 也进行着同样的工作。从技术角度讲,二者没有区别。”  海外研究所的发展令一些印度公司有能力开始建立知识库,并推行国内的培训计 划、质量控制过程和生产设备。这使他们的生产能力更容易提高。截至1999年12月,有 137家印度公司获得了ISO9000认证或者SEI—CMM2级及以上认证,其中10家获得了5级认 证(最高级别认证,美国仅有6家公司获得)。质量认证服务成为印度公司一项重要的营 销手段,同时也改善了他们处理大项目时管理时间和资源的能力。 今天,一些印度最大的软件企业,如Wipro和Infosys,已经凭借他们以往的工作业 绩来赢得更大的订单,并且通常是交钥匙工程。这令他们可以执行比劳务输出所需要的 范围更广的软件开发程序和管理任务(例如,项目的全面时序、质量和生产规划),同 时,他们还可以提高工作的层次。他们并非要单纯通过生产率来进行竞争,而是把一系 列咨询项目中获得的知识变为可以广泛应用的软件模块,可以根据用户的类似需求定制 设计,从而刺激知识产权的发展。产业观察家已经认为,定制软件收入占印度软件业总 收入的比重已经大大超过了全球软件市场中的相应比重。 虽然少数印度软件公司在价值链上向高端延伸,依靠高质量和业绩获得了国际赞誉 ,总的来说,印度的软件业与全球竞争者相比还是缺乏生产力。1998年印度的软件业共 有180,000左右的员工,每个人的平均年产值为15,000美元—20,000美元,而其它软件制 造国,例如以色列和爱尔兰的人均年产值达到了100,000美元。 还有,软件业的膨胀加剧了智力流失。印度的程序员日益认识到全世界对他们能力 的需求和他们在发达国家能够获得的更高待遇。许多热切希望为外国公司工作的人不仅 是为了获得相对高水平的工资,还希望能移民海外。美国成了主要的受益者。H-1B签证 为外国高技术工人临时赴美工作所签发的。根据最近对H-1B签证的调查,印度获得H-1B 签证的人从1989年起稳步上升,到1994年成为人数最多的一个国家。1996年人数是1994 年的两倍,1999年更是达到五倍。1999年,印度人占签证总人数的将近一半(百分之四 十七),达到55,047人。1989到1999年间共计195,083人。H-1签证持有人数排在印度之 后的是英国和中国,但是分别仅占总数的6%或者更少。 印度的决策者和软件制造商们逐渐认识到使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的必要性。这 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沿当前轨道继续发展的潜力已经非常有限。提供常规软 件服务对单个公司来说也许是有利可图的,但是不利于全行业的技术学习和升级。 同时,虽然印度劳动力资源依然相当丰富,但是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正在逐渐消 失。软件产业协会估计,在90年代后期,全行业的工资水平年增长率为21%,尽管起点很 低。部分分析家指出,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缺乏正在限制产业的发展。结果,印度的软 件制造商正面临来自同样低工资、人力资源丰富国家的竞争,特别是菲律宾和中国。用 印度软件业龙头企业Mastek公司主席兼管理主任Ashank Desai的话来说:“印度[软件 ]公司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全球化趋势和竞争。……单纯依靠成本 的优势很难继续保持竞争优势,这迫使他们转向高附加值产品。”(待续) (感谢清 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授权中宏网刊登本篇文章) -- 你一直向前看去,就会看见你的后脑勺。(Einstein) ※ 来源:·日月光华站 bbs.fudan.edu.cn·[FROM: 10.17.20.155] -------------------------------------------------------------------------------- [返回上一页] [本讨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