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与时俱进 推进教育创新 2002年9月8日,江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了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典,发表了有关教育和教师问题的重要讲话,特别就教育创新问题做出了深刻论述。这些论述,反映了当前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是对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新阐述,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也是指导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纲领性文件。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江总书记的“9·8讲话”精神,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事业,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新体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进行教育创新,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保证。江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这个论断深刻阐明了教育创新重要意义,高屋建瓴地论述了教育创新与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人民素质、造就创造性人才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之间的内在关系。学习这段论述,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推进教育创新的伟大历史意义;也深切地体会到北师大在宣传、服务和推进教育创新方面所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   进行教育创新,是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基础。江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总书记的这段论述,科学地阐明了教育创新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等社会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地位,阐明了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之间的必然联系,是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以及教育与社会关系理论的新发展。近年来,江总书记站在历史的高度反复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今天,他又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创新,阐明了它在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也是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等重要观点的进一步发展。   进行教育创新,开启了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新阶段。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拉开了20世纪末我国教育改革的序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极大地促进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教育事业的发展。1993年,为了适应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世纪末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针任务和总体思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两基”、“减负”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部署。可以认为,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我国教育改革事业,已经进入一个以教育创新为主旋律的新阶段、新境界。   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主义理论,坚持以“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教育创新,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因此,进行教育创新,就要学习和理解邓小平、江泽民同志提出和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创造性地探索建设新世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新路。“三个代表”是新时期我国实现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指导性思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实施教育创新,就是在教育领域中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精神的具体体现;认真地学习和领会“三个代表”精神,也是实施教育创新的思想条件和动力源泉。   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就要求所有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创新的过程中,要将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和严肃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切身教育需求包括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出发;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提高教育理论创新能力,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教育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立起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先进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管理观和评价观;要大力加强教育法制建设,严格教育执法,使整个教育创新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纠正教育创新过程中的一些不正之风或丑恶现象。只有这样,教育创新才是一个理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非理性的过程。   进行教育创新,必须要有系统的思维、辩证的眼光和实干的精神。教育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社会子系统,教育创新自然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容易受各种因素或条件的制约,容易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江总书记在讲话中向我们指出,不仅要在思想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而且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不仅要充分吸收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而且要充分吸收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不仅要改革教学的内容,而且要革新教学的方法、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不仅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教育传统,而且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不仅要注重提升学校的自主性,而且要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密切合作。这就要求一切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们,对于教育创新既要有总体的把握和筹划,又要有细致的考虑和设计;既要能看到存在的多种矛盾或矛盾的多个方面,又要能够不失时机地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大胆突破,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不断创新。   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全面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建立我国教师教育的新体制。江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他还对教师提出了“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24字要求。我们体会,这24字要求不仅是对教师个人和整体教师队伍的要求,也是江总书记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创新的客观需要出发,对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高等师范大学提出的要求。毋庸置疑,教育创新,主体是教师。有了创新型的教师,才能有创新型的学校;有了创新型的学校,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造就一流的国民素质;有了创新型的人才和一流的国民素质,中华民族才能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伟大的复兴。因此,进行教育创新,必须继续深化教师教育制度改革,提高教师教育的学历层次,强化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建立一个高水平、多样化、开放性的新型教师教育制度。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模式,建立若干所以中小学为本的国家、地方或师范大学的“教育创新基地”,强化师范生、在职教师和进修教师的教育创新意识、素质和能力训练,开发旨在达成上述目的的教师教育课程;改变职前和职后教师教育的评价标准和手段,突出以校为本的教育创新意识、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以最终造就大批既有精深专业水准,又有良好教育创新意识、素质和能力的创造型、研究型或学者型教师,推进教育创新事业不断发展。(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