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记者:您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倡导和实践“和谐教育”的?   卓立:1990年左右。当时改革开放已有十几年了,社会上开始普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有一种倾向非常突出,就是教师的工作总是被“让学生能得高分”牵着走,小学生背上的书包越背越重,“小近视眼”多了,“小驼背”也多了,忽视了对孩子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这显然是与教育的初衷相悖的。社会各界如何给学生减负呼声日高。以分数为中心的教学导致了教育的不合谐,如何让学生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成为一种急迫的社会愿望。   在这种背景下,我提出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要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引导学生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合作、学会生存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明确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不能只看分数,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由此把和谐教育当作学校的工作的一个目标和方向。   记者:您所理解的“和谐教育”有哪些具体内涵?   卓立: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谐是人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   和谐教育致力于精心雕塑孩子的心灵,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用心挖掘儿童的潜力,为21世纪培养出色的人才,培养与自然、与社会、学生身心发展相和谐的人才。教育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里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和谐教育不仅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是每个学生情感、意志、形成过程的和谐;不仅是某一时期的和谐,也是小学阶段全过程的和谐;不仅是教与学的和谐,也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和谐;不仅是校内各种教育的和谐,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和谐。   和谐教育使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发展。   记者:信息社会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求知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该怎样实施“和谐教育”?   卓立:孩子们的知识面宽,兴趣广泛是好事,但是也需要“和谐教育”的引导。我们在全校提出了“探究性学习”,实施“小博士工程”,即让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三年来,通过实施这一“工程”,孩子们的计算机能力,写作能力,研究能力,演说能力,交际能力都得到了很大地提高。   比如说,六年级学生尹航对北京的三轮车产生了兴趣。通过图书馆查找、网上搜索、实地调查,收集了很多资料,用一周时间,写了一篇近7000字的课题报告——《京城三轮车》。报告中不仅研究了三轮车的历史;讲述了老北京城第一辆三轮车的故事以及现代三轮车的种类及其宣传作用,旅游作用,环保作用还配了很多照片。在调查中,尹航还与北京市一位女三轮车夫交上朋友,听了她的很多感受。   通过这种探究性学习,孩子们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加深了他们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认识。这种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式,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记者:在教学实践中,“和谐教育”对于一些“问题儿童”的教育意义在哪里?   卓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老师全面理解“和谐教育”的意义和定位,要理解学生,善待学生,尊重学生。就尊重学生而言,我们列出了九条要求,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情感等方面,甚至尊重学生的幼稚,尊重学生的错误。   有一位刚调进来的老师,在与一学生家长谈论孩子的学习情况时,站在一旁的学生竟然踢了老师一脚。但这位老师知道后,不仅没有训斥学生,还让家长不要对孩子发脾气,对孩子的错误,用“无错原则”来处理。   “无错原则”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并不是说做错了也是对的,而是一种无责怪原则,就是说,孩子们不懂,我们可以让他们懂,而不是以长者的姿态,盛气凌人的态度,教训他,责备他。   其次是用集体的力量去教育学生。集体性评价或集体舆论是我校老师教育“问题儿童”的法宝。在我们学校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闪光卡”,每张卡上都记录着老师、同学、家长对一个孩子各方面的评价,有表扬的,也有批评的。“蓬生麻中,不扶则直”,这种集体的舆论氛围,为“问题儿童”的进步创造了条件。   对内向的儿童,我们用激励的方法,在班内培养他的信心和勇气,主动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   现在,学校有85位教师,其中有33位老师在课余时间进修了心理学研究生课程。我们的老师已经不是“教书匠”,而是能把“问题儿童”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的科研型教师。   记者:在学校与家长的关系之中,是否也有“和谐教育”问题?   卓立: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是我们工作的重头戏,也是“和谐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此,我们建立了多种与家长沟通的方式,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指导和帮助。如我们由老师、家长、孩子共同参与办了《童心校刊》;学校还在1997年开通了“166语音信箱”;1998年开通了校园网,每月第一个星期二的中午,有“网上家长会”,我在网上回答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还有“家长开放日”、“主题家长会”,甚至学校运动会都设有家长名额,让家长参加部分集体项目,并为孩子加油。(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