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光华 -- Economics精华区文章阅读 -------------------------------------------------------------------------------- 发信人: Kernel (江山如画), 信区: Economics 标 题: 东亚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长期趋势及影响 发信站: 日月光华站 (Fri Jun 8 17:13:33 2001) , 站内信件 东亚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长期趋势及影响 (中宏网 2001/04/09)   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迫使东亚调整经济结构。不过,更深层的结构变化早 在90年代初即已开始,它不仅左右着地区经济格局的走向,而且也逐步对地区政治经济 关系产生相应的影响。   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对东亚产业结构的影响   20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的产业结构中重大的变化是制造业的逐步成熟,并因之引 起制造业在经济中地位的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欧的大多数工业发达国家的制 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都下降到20%以下,只有德国和日本下降到24%左右。与之形成对比 的是,在上述制造业下降的同时,工业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地位相应上升,大 约占总产值的60~70%,以其庞大的规模而成为今后保持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制造业的成熟是其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制造业的成熟化使实际生产过程具备 被剥离和转移的可能,其真正含义在于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有可能参与全球性的制造 业生产。它不仅是造成了制造业生产过程的全球化,而且也导致局部地区、主要是发达 工业化地区制造业的相对下降。   东亚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向外转移的最大受益者。从60年代到90年代初,整个东亚地 区的制造业迅速崛起,其产值已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三分之一,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之 一。以此为基础,东亚逐步扩大了区内贸易,到90年代中期区内贸易已达到东亚外贸总 额的一半,使东亚成为堪与西欧、北美相比的区域经济集群。   在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东亚依赖产业转移形成了一种被称为“东亚模式”的增长 机制,其重要特征之一是东亚形成了一条特殊的产业转移链,“亚洲四小”(韩国、香 港、新加坡、台湾省)作为中间环节,接受工业发达国家转移来的产业,同时将自己失 去竞争力的产业转移到东盟和中国大陆。在这里,“亚洲四小”起着东亚制造业中转站 的作用。   不过,到90年代东亚局部也出现了制造业相对下降的现象,除了日本制造业在经济 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外,工业发展程度较高的“亚洲四小”的制造业逐步向周边地区转移 扩散,使其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开始下降,服务业同时相对上升。与之相应,中国大 陆和东盟国家的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成为世界中低档制成品的重要生产 基地。   “亚洲四小”制造业地位的下降使其在东亚产业结构中的作用发生重要变化,它们 将不再是东亚制造业的中转站,其经济结构向区域服务中心型转变,对外经济关系呈明 显的次区域化趋势。90年代中期,香港完成这一转变,它的制造业只占GDP的6%,已成为 地区性的贸易、金融、信息等服务业中心。新加坡和台湾也都要向区域营运中心、服务 中心发展,韩国因周边政治环境影响,产业转移相对困难,但也提出了经济的“世界化 ”。   东亚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变:次区域化   “亚洲四小”在东亚产业结构中地位的变化,导致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重 大调整。   “亚洲四小”从东亚制造业的中转站变为区域性的服务中心,这种角色的转换使其 游离出东亚特有的产业转移链,造成产业转移链的断裂。90年代中期,当“亚洲四小” 已开始游离出产业转移链时,东盟部分国家急需引入产业实现其产业升级,因得不到来 自“四小”的足够的转移产业,导致大量投资失去产业方向,纷纷进入房地产业,搅起 经济泡沫,继而引发金融危机,危机迫使东亚开始全面的经济调整。   另一方面,“亚洲四小”经济的次区域化使其逐步调整了与周边经济的联系,东亚 经济结构次区域化的倾向明显增强。90年代初,东盟决定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了 次区域经济集团,新加坡是实际上的金融贸易中心。90年代中期,台湾省通过香港与中 国大陆的投资贸易联系日益密切,其经济越来越融入中港贸易圈;与此同时,日本与韩 国仍然保持着互为区内最大贸易伙伴的关系。这样,东亚就形成了三个具有明显地理区 位特征的次区域经济圈。   东亚制造能力的迅速上升与“四小”在区域经济中的重新定位,使东亚区域内的经 济联系加深,与之相应,东亚区内贸易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到90年代中期的已达50 %。这样,不仅使东亚成为贸易流量上堪与美欧相比的区域贸易集群,而且也使区内贸易 成为影响区域关系的重要因素,有时可能是首要因素。   东亚经济结构转变的影响   东亚作为新的世界范围的制造业中心,各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在近30年都有长足的 发展,这一现象对地区事务的重要影响是,强大的制造生产能力不再是影响地区事务的 决定性能力,因为大家都有这种能力或都有机会获得这种能力。反之,作为一个世界性 的生产地区,它的发展更多地要依赖其产品的顺利销售。也就是说,影响东亚事务的决 定性因素正在从生产能力转向消费能力、从生产规模转向市场规模。这一转变在90年代 逐步展开。   90年代初期东亚两个巨大市场刚刚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日本结束了战后持续的高 增长,步入现在已近10年之久的经济衰退;中国经过短期的喘息后,开始又一轮的长期 高增长,其实力尚未充分体现。   东盟在80年代后期高速增长,超过了转型中的“亚洲四小”的增长速度;同时宣布 1993年成立东盟自由贸易区,向世人展示其巨大的市场前景。1994年,在中国人民币汇 率贬值并轨的背景下,以时值美元计算的东盟GDP已相当于中国的水平;同年东盟的商品 进口额也基本达到日本的水平。这样,东盟作为东亚唯一的经济集团,在增长速度、市 场规模、发展潜力等方面在东亚都可说是出类拔萃的。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东盟倡议召开了东盟地区论坛、东亚欧盟会议等会议,将世界 主要大国召至东盟探讨区域事务,甚至一度出现了“小国领导大国”之说。   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与经济恢复加速了上述转换。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因是国际电子 产品市场需求不足导致的东盟出口下降;金融危机的治理与经济的恢复得益于国际市场 需求的恢复,以及政府采取刺激内需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这样,在外需和内需同时扩大 的巨大拉力引导下,东亚业已具备的制造能力迅速发挥出来,带动整个经济恢复到了较 高水平。在这一过程中,东盟自顾不暇,对外经济政治影响力大减,而中国却以市场的 统一和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成为东亚最受重视的新兴市场。   从东亚经济复苏的进程看,需求的稳定是今后东亚经济保持增长的关键。东亚经济 的弱点之一就是对外部市场的依赖过大,外部经济的不稳定对东亚经济会产生强大的直 接冲击。加强区域合作可以扩大区内市场,形成较稳定的经济联系,不仅有利东亚的调 整与发展,而且也可在受到外来冲击时有一定的缓冲与抵御冲击的纵深。在东亚经济出 现次区域化的背景下,东亚开始了以改变区域内的经济关系、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建立 保证区域经济增长的新结构为基本方向的区域经济调整。    目前,东亚出现了多种双边、多边的自由贸易协定或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与探索,特 别是2000年朱基总理在出席“东盟加中、日、韩”政府首脑会议时提出要研究中国与 东盟发展自由贸易,与会各方极为重视,并发展成要研究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问题。 这些对区域合作的积极态度真实地反映了东亚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复苏现实的要求 。   东亚的长期发展趋势   东亚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制造业产品的全球化能力较强,特别是在一些中低档制成 品的出口能力上,目前已极具竞争力,不仅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同 时也逐步占领了东亚地区内的制成品市场。在这样的生产能力基础上,经济的稳定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就不是生产的顺利进行,而是如何保证这些产品的市场实现问题。因此, 在目前东亚经济严重依赖制造业的状态下,稳定的市场需求就是东亚近期经济发展决定 性因素。可以预见,东亚地区的各种规模和形式的经济合作会加快发展,其首要目标是 建立稳定的区域市场,这也是东亚经济在迅速全球化的过程中所需要补上的经济区域化 课程。   不过从中长期看,制造业在后工业化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应当逐步相对下降,如果做 不到这点,意味着经济中没有新的更有活力的产业出现,整个经济可能将陷入停滞状态 。日本目前正陷入这一窘境,尽管它的制造业产品竞争力很强,可以大量出口,有持续 不断的贸易顺差,但它的经济仍然在近10年中持续地低增长或负增长,至今难以复苏。 日本结构调整的根本困难在于它的服务业没有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制造业在经济 中的地位依然很高。东亚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也已经或将要遇到这一问题,“亚洲四小 ”向小区域服务中心型经济转变正是它们的重要对策。   从长期发展趋势看,中国也将会遇到这种挑战,尽管目前中国正在大力发展制造业 ,但是在全球制造业成熟化的过程中,制造业的增值速度将逐步相对降低,对经济发展 的推动作用相应下降,如果长期依赖制造业,没有其他产业来代替制造业推动经济的增 长,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将因之而减速甚至停滞,日本已是前车之鉴。因此中国在发展制 造业的同时,应当开始适当地注意扶植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来发展,特别是 准备外向型服务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 周小兵) -- 你一直向前看去,就会看见你的后脑勺。(Einstein) ※ 来源:·日月光华站 bbs.fudan.edu.cn·[FROM: 10.17.20.155] -------------------------------------------------------------------------------- [返回上一页] [本讨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