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校特色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凸显 大庆市直机关三小学 李淑文 话题一: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 我个人认为基于这样三点考虑:一是新课程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台了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这就是说课程除了指国家课程,还应有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就和以前不一样了,过去我们习惯于是国家课程执行者的角色,用现成的教材(课本)去教学生。现在,国家把这种权利下放了,地方和学校将拥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 由于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必然出现相应的"三级课程"。校本课程也就成了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二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校本课的确立要在学校明晰的办学理念下,发挥自身的优势,继承学校在以往工作中的传统和经验。本着目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使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融为一体,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例如:我们机关三小,隶属于大庆市教育局。学校办学条件、设备可称为"一流"。师资力量比较雄厚,教师队伍专业化、年轻化。学校有开展活动课的基础,又有与社会联合办学的经验。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之路,使在校的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三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我们在学生中以"你喜欢在哪方面得到发展?"为题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是有20%的学生想做主持人,40%的学生喜欢表演。另一部分学生则对环境、信息等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调查、分析、论证,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最后确定了我校先期开发的四种校本课。(即电影阅读、环保教育、信息技术和校园电视节目)一改了过去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为"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空间,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主动提高能力创造了课程载体。 话题二:怎样实施校本课程 这就涉及到了如何把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的问题。一提到课程,马上就会使人联想到课本,非文本的属不属于课程,校本课是不是都要有课本,没有课本怎么上呢?下面我就以我校的校本课之一,电影阅读课为例来谈。 电影阅读课是根据学生们普遍对电影感兴趣而开设的,用看电影这种形式取代枯燥单一的阅读,把看电影与阅读教学有机的结合。这属于利用媒体资源开发的一种课程。该课采用的是听听、看看、说说、演演的形式,即看电影之前老师先向学生简单的介绍影片内容,然后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再根据电影内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把精彩的片段演出来。(也可以讲故事、写日记)这种课,学生别提有多喜欢了,都盼着周三快点到。电影阅读课,既有综合课的性质,又有学科课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体现了课改所提出的"新课程将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目标。 其他几种课也是这样,如一、二年级的信息技术课,主要授课形式就是上机操作。校园电视节目则是轮流当小演员,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环保教育课学生更是感兴趣,因为它形式不固定,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有时还走向社区,在传统环保节日还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环保教育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体验,在过程中学习提高,在过程中生成。 话题三:校本课的管理与评价 接下来我想简单的谈一下校本课的管理与评价问题。既然校本课已正式列入课表开始实施,那就应该纳入正常的教学管理范围。首先,要保证课时,在学校总的教学计划目标下,制定出具体的校本课计划;还要配齐保证课程实施的教学设备,确保师资;(校本课教师可以是兼职也可以是专职)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校本课开发的研究机制和评价机制。新课程实施后,我校专门成立了教研室,具体负责校本课的实施与管理,形成了由校长、教研室主任和部分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的管理机构。重点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要求,使教师从原来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 对校本课的评价,我们本着新课程倡导的"立足于过程,促进发展"的发展性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具有活动课特点的课注重评价学生的参与态度、情感体验、价值观等;具有学科特点的课,既考察笔试又考察动手能力,包括表演、操作、展示、设计等;对课程本身则采用问卷调查、座谈、观察、写评价报告等形式。总之,评价的目的旨在反馈信息、寻找问题、自我激励和自我改进。 目前,在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下,校本课程已走进了校园,并在实践中显示出了勃勃生机。有这样几个显著特点: 其一,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校本课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满足了个人生长的需要。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验到了成功,潜能得到了最大发挥。 其二,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的开发建设,教师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随着课程实施的深入,形成了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行为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最后一点是,学校出现了新生机 校本课的开发实施,创造了人文环境,更为可喜的是实施了校本课程,学校的办学思路更加清晰,适应新课程的学校管理机制正在形成。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我校各项工作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